close

鬆筋治百病


老子《道德經》:「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人自出生嬰兒期柔軟如無骨,待至能站立奔跳,跌倒也無筋骨痠痛之症,筋骨柔曲程度,仍是成人望塵莫及。但隨著歲月身體變化增長,筋肉日趨僵緊,痠痛之症與日俱增,關節活動不靈活,百病變出,影響內臟的功能,轉而出現各式各樣的慢性病。近代醫療雖然進步,但仍無法根治此一問題。從《黃帝內經經筋篇》的記載,經絡循行的路徑上,一樣分佈著相關連的筋肉層。


當這些筋肉產生糾結扭轉時,阻礙經絡通道就會引起各種痠痛,或是內科疾病,可見在二千多年前,痠痛問題早就受到古人的重視了。漢醫望診理論有諸內,形諸外,即說明內臟疾患會顯現在外表頭面四肢,從相關部位對應不同的臟腑,因此,可以馬上診斷出問題所在。 但從氣血理論來看,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氣血透過脈管與經絡連通全身,供應細胞所需營養與能量。如果通道受阻,則會使相應部位產生病痛。而這些通道都被筋肉所包覆,如果筋肉攣縮僵緊壓縮通道,就會使氣血不流暢,影響細胞所需物質量的供應。久之,就會產生病變。因此,內臟病就會產生。所以,從另一角度來看疾病的形成,是因於外,形於內,是外部的氣血受阻,無法和內部臟腑產生交流,而使臟腑致病。所以經筋層的張力與鬆軟程度,將會對內部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痠痛症到了現代,已是文明病的代名詞。不管是肩頸的痠痛,或是上背痛、下背痛、四肢痠痛等,對以經濟掛帥的現代而言,造成莫大的經濟損失與競爭力。 所以各種治療痠痛的方法、藥物、儀器等,層出不窮,號稱治百病,可是仍無法消除痠痛的發生,一樣困擾現代人的生活。


這些筋肉緊繃造成的痠痛要如何解決呢?自古即有許多導引按摩法,如五禽戲、八段錦等,或是練太極拳、瑜珈術、氣功等,都可以治療痠痛症。但是一般人忙於工作,少有時間運動,或是無法堅持運動,總等病痛嚴重了,才想要去學習此類運動,體力或精神又無法負擔,仍無法達到健康的目的。轉而借助醫療方法,不管中西藥,或是復健、推拿、針灸、拔罐、放血等,或是層出不窮的健康食品,或能舒緩痠痛於一時,但仍無法根除,還是反覆發生,似乎不是最佳解決的辦法。


在漢醫理論中,肌肉痠痛應該和肝、脾、腎三臟有相關。所謂「 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肉藉筋依附在骨頭,骨頭關節則賴肌肉伸縮而運轉。而滋養全身的氣血,或行於五臟六腑之內,或行於筋肉腠理之間。當肌肉緊縮則血管、神經、經絡都會受到擠壓,造成局部不通暢,而產生痠痛。所謂「不通則痛,痛則不通」,一直是漢醫對痠痛所下的最清楚的定義。所以,祇要保持氣血的暢通,自然痠痛就不會找上門。


最近拜讀香港名醫朱增祥醫師的拉筋理論,認為人體有三條大筋是解剖學上不存在,卻是和人體健康有最大關係。第一條是從枕部脊旁兩側一直延伸至足跟;一條是從內踝,沿腳的內側至會陰相連,也是一般劈腿拉筋的部位;另一條則是從手心沿著手臂中線至胸中相連。此三條大筋雖無解剖學上的存在,但是在做拉筋動作時,確實有緊張拉扯的感覺存在。尤其背後大筋與脊神經相連臟腑的病症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若能使脊椎保持鬆軟,不會造成關節緊繃壓迫脊神經,則內連臟腑所產生的病痛,自然舒解。所以,鬆筋是維繫健康的第一首選。選擇運動鬆筋,但易受技巧、場地和時間限制,比較無法讓人持之以恆。傳統的拉筋壓腿法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較為疼痛 ,仍須借助外力才有辦法達到效果,比較容易失敗。


在參考了許多方法後,覺得以漢醫理論為依歸,從肝脾腎三條經筋下手,效果應該會較好。肝脾腎為足三陰經筋,起於腳的內側,平時運動較不易用到這部份的肌肉,此處分佈較多的靜脈,足部回流心臟的血液及淋巴液,都要靠這些肌肉縮收擠壓上傳。 所以若運動不足,容易產生水腫現象。因此用力縮收足部內側肌肉,有助於氣血循環上升回到心臟,使心臟血量增加,血氧的供應增加,自然身體能量代謝提高,產生熱量,能驅逐寒氣,經絡氣血通暢,通則不痛;同樣氣血循環增加肝脾腎三經的運轉,對相關的筋肉骨部份,也能增加氣血循環,僵緊的肌肉便能逐漸鬆軟,筋柔節鬆 ,痠痛自然遠離。


那要如何運動,可以增加腿部內側肌肉的收縮呢?有一個懶人法,即平躺將兩腳併攏,兩足內側相合,兩膝相靠,維持姿勢即可。要保持此姿勢,大腿內側肌肉必須出力,並維持等長收縮,肌肉一直做處在緊張狀態,提高代謝能量,身體很快就發熱,平時四肢冰冷的情形立刻改善。同時會使腿部僵緊肌肉,因熱而鬆解開來,關節也會有鬆開感。當氣血由腳向上傳送時,遇到僵緊的肌肉就會出現鬆開,或是拉筋緊繃痠痛的現象。遇拉筋痠痛現象時,意念宜加強拉筋感,讓痠痛緊縮加重,忍耐撐過痛苦,肌肉自然會慢慢軟化,關節變鬆,痠痛減少


對於練氣功的人,此法會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當平躺維持姿勢一段時間後,讓自己進入氣功態,意念隨著氣血而走,體察細微變化,運用變化,加強拉筋感,會打通平素不易暢通部位。根據筆者經驗,會有類似乞丹的反應,也有強縮陰竅之感, 變化無窮,但要有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的毅力與決心,才會有明顯的變化。
夾腳鬆筋術目前觀察到的適應症:
1.腰背痛 坐骨神經痛   2.經痛   3.腹痛   4.頭暈脹痛   5.手腳冰冷
6.
運動造成乳酸堆積的痠痛   7.瘦身減肥(小腹、大腿、腰身)


注意事項:
1.月經期不要操作過久,以免過度耗氣。
2.
疲倦虛弱時,宜重溫養,不宜猛烈躁進。
3.
大出汗後,宜補充三珍湯。
4.
收功時,將意念放在神闕(兩手勞宮搭在神闕),輕輕守著,待氣息平靜內收。
5.
宜飯後一小時以後操作。
6.
練時先溫養,待發熱後再加強力道。
7.
出現自發拉筋時,兩腳仍併合不開,但力道順其自然。


十六字真言:痠之再痠,緊之再緊  痠至不痠,緊至不緊


摘錄自 丹道會訊第12 


痠痛治療結果還是原因      中醫診所院長  楊金育


臨床看病將近十年,常想起一句話,「學醫三年,天下無不治之病 行醫三年,天下無可用之方。」初學醫之時,從各個年代眾多醫籍中,詳列各式各樣的疾病與方藥,似乎都可以將病對症下藥。但當臨床診病時,才發現事實不然,能藥證完全相合的情形,少之又少所以,才產生各式各樣的治療方法,湯劑、丸散膏丹、針灸、按摩、推拿、巫祝等等方法,以因應各種不同的需要。所以治病是須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而不是以一套模式來做治療標準,就算有一定療效,卻不見得能把病根去除。現代醫學的發展相當科學化,但仍有許多盲點。尤其把人切割成不同部位做治療,根本看不見整體的問題,常常只是治療結果,並不能去除病因。所以,對一些慢性病或腫瘤都只能控制,而無法真正根除。患者或許能除去一時不快,卻常常一輩子與藥為伍,生活得沒有品質可言,只是換得另一種折磨。這樣的醫療結果,似乎不是追求健康的目標吧。


標題訂為結果或原因,主要是一般人都重視疾病造成的痛苦,急於解除痛苦,卻忽略了發病的原因,沒有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以致讓小病釀成大寎,終致一發不可收拾。俗語說,「小病不斷,大病不患,小病不患,一病即斷」,平常小病小痛不斷,會去尋求治療的人,不易讓問題醞釀,累積成大病。但有一類人,自恃身體強壯,不畏風吹雨淋,奔波勞傷之苦,小病小痛不在意,慢慢累積,各種傷害當超過身體承受的臨界點時,健康立刻崩盤,過勞粹死。這不僅發生在一般上班族,即使身家上百億的大老闆,也不能倖免。所以小災小病時,應馬上思考因應之道,而不要等到大災大病時才去處理。我常對患者講,「小病是身體在發出警告訊息,要有時間生病,生病就是要讓身體獲得休息,不要再操它了」。


從最常見的痠痛症狀談起 ,一般以上背痛與下背痛最常見。上背痛最多的症狀,以肩膀痠痛,膏肓痛,落枕等為主,也會伴隨頭痛、胸悶、頭暈等症狀; 下背痛以腰部痠痛為主,也會伴隨痛連大、小腿,俯仰困難等症狀。這兩類病痛,不管藍領或白領階級都相當普遍,並非勞力者專利。一般的治療方法,吃西藥,往往是消炎止痛為主,或是復健電療;中醫則是疏筋活血、針灸推拿、拔罐等。似乎都可以達一定的療效,可是復發率又相當高,可見並沒有真正去除病因,只是結果治療而已。要去除痠痛真正的病因,其實很容易,只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即可。一般人都是用雙手工作,雙腳走路。所以,手足肌肉運用最多,長期下來會造成慢性乳酸堆積,使肌肉變得僵硬(不是結實) ,失去彈性,關節連帶被拉緊,活動受限及變窄。又經過長時間使用,導致磨損發炎,形成關節痠痛。探究源頭,是肌肉使用過度,造成關節發炎。因此,治療關節痠痛,只是治標,治療肌肉才是治本。但是哪些肌肉才是根源呢?前面提到動手動腳,是平常動最多。所以,若可以使手腳肌肉放鬆,應該就可以去除痠痛的根源。其實,這在漢醫學理論中,是一個相當平常的理論,所謂「脾主肌肉,又主四肢」,簡單而較為人忽略。因為一般人都把疼痛部位放在治療第一位,疼痛是結果,部位則是相關原因的壓力點。所以,疼痛一直好發在同一點,疼痛的治療不能以止痛為主,而是以疏導壓力,解除壓力為上。疼痛的出現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所謂「不通則痛,通則不痛」,講得就是氣血循環的問題,氣行脈外,血行脈中,脈管為肌束包覆,動脈可自行收縮,靜脈則靠肌肉收縮及靜脈竇阻止回流,來推動血循。如果肌束緊張壓迫脈管,口徑變小,循環變差,形成氣血阻滯,區域壓力增大,就是「不通則痛」。若是肌肉柔軟有彈性,脈管口徑正常,血行自然通暢,區域無明顯壓力,就是通則不痛。所以,肌肉能否保持柔軟有彈性,是決定痠痛的重要因素。老子道德經「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若能保持如嬰兒般的柔軟,氣機自然暢通無阻。所以嬰幼兒少有痠痛問題。反過來,成年人肌肉容易僵硬,痠痛層出不窮,反覆發作。若能保持氣機充盈,就可以達到如嬰兒般的柔軟,自然也就沒有痠痛的問題。


背部痠痛最常困擾現代人生活。臨床上,我喜歡以橫膈為分界,以上為上背痛, 以下為下背痛。背痛工作量最大,肌肉的能量需求也最多。當長時間使用,會缺氧造成慢性乳酸堆積。相信大家都有急性乳酸的經驗,不常運動,突然激烈的運動,形成氧債,大量乳酸堆積,使肌肉僵硬痠痛,行動的原因相當多,扣除外傷性與腫瘤疾病,和一些內臟放射疼痛外,大部份與姿勢和運動不慎有關。這邊不再探討那一些工作或姿勢易造成痠痛,而是針對痠痛與肌肉使用頻度來做分析。四肢無庸置疑是使用度最高的肌肉群組,兩手連接肩膀,兩腳連接腰部。雙手的神經反應,佔據大腦最大部份,表示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兩腳則支撐全身的重量。所以,手腳肌肉困難,經過三五天的休息,又慢慢好轉。而慢性乳酸堆積,則是平常乳酸的代謝率低於產生率,慢慢堆積於肌肉內,使肌肉慢慢緊縮僵硬,失去彈性,繃緊使得相關關節部位的關節腔變窄。加上飲食不當,貪涼多飲,與年紀老化,關節液分泌不足,潤滑度降低,關節漸趨磨損,形成發炎現象,疼痛自然產生。所以,長久下來關節就出現退化現象,產生骨刺,關節變形壓迫神經,痠麻疼痛牽連部位更加廣泛。然而推究原因回來,就是肌肉僵硬造成,如果治療只是針對疼痛部位處理,則僅能治標,無法治本,可以改善疼痛,卻仍反覆發作,這也是最困擾的地方。


既然四肢肌肉使用最多,就必須儘量讓肌肉保持鬆軟狀態,就像橡皮筋軟則有彈性,硬則一拉就斷。所以,肌肉不應該僵硬,而是維持在鬆軟狀態,才能使身體功能運行正常。人身的骨架,若無肌肉韌帶的連繫,就會散落一地。關節的運轉,是不同肌肉合作的結果。所以,肌肉才是主角,骨骼關節是配角。在功能上是相輔相成的。在主從方面,則是肌肉主宰關節的活動。在中醫理論上「有諸內形諸外」,意思是臟腑疾病會在體表相對位置,表現出病徵,可用來診斷。但是在十二經筋理論,則是筋肉毛病牽連入內臟。因為肌肉內經絡血管神經分佈,有一定的路徑是和臟腑相連。所以,某一塊肌肉特別僵緊,其相對的臟腑可能出現功能上的問題。例如胃痛的人,在左側大腿胃經筋的肌肉就會特別僵緊,敲打時則特別痠痛,當肌肉鬆軟後,胃痛立刻消失。一般胃痛並不會立刻反應出大腿痠痛,但是去按壓則會有明顯的痠痛。所以,肌肉的痠痛是隱性,而臟腑疼痛是顯性的,也只有疼痛出現,才會引起注意。因此,如果平時能保持肌肉鬆軟,自然內臟的疼痛就不會產生。另一例,婦女月經小腹疼痛,不分年齡,痛起來抱著肚子在地上打滾,即使在肚子上熱敷,也只能稍微減輕。如果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位置,上下的僵硬肌肉(肌肉走向)揉按鬆開後,疼痛立刻消失。因為,肝經絡陰器,而肝脾經筋易在此處糾結,鬆開會使經痛立刻停止。我在止臨床上,常用藥物配合肌肉的鬆解,可以提高治療的效果。


如何使肌肉保持鬆軟呢?老子道德經提到「專氣致柔」,氣通血循暢旺,可帶來營養物質,肌肉濡養充足,也可帶走代謝廢物,不堆積乳酸,肌肉自然柔軟,神經血管經絡不受肌肉束縛壓迫,對遠端相對應器官自然暢通無礙,不會引起病變。所以,練氣致柔的功夫相當重要。而要使四肢肌肉鬆軟有幾個功法,在練功時要特別加強。


動功


1、一轉還丹 無疑在散濁通絡方面,能收最快效果,能鬆軟全身肌肉(參考《丹道文化》32期<排濁>一文)。


2、聳肩法 意守在大椎,可疏通上半身經絡,鬆軟肩項部位肌肉(大椎為手足六陽經與督脈之交會穴)。


3、龍虎左右 疏通腰薦部氣血,可以鬆軟下半身與腰部肌肉。 


靜功


1、子午周天 有幾個意守部位須加強:


【膻中】可疏通前胸肌肉。


【夾脊】可疏通背部肌肉。


【尾閭】可以疏通下半身。


【命門】可以鬆腰髂部位肌肉。


【大椎】可以疏通肩項與兩手臂。 


2、另外截取《性命法訣明旨‧開通八脈法》


下半身 意守下丹田,呼氣時,氣走足三陰經至湧泉吸氣時,氣走足背循三陽經回丹田,往覆不已,直至氣通,肌肉痠麻消失。


上半身 意守大椎,呼氣循手三陽經走至手背轉勞宮穴,再吸氣走三陰經至膻中,從膻中透夾脊,上大椎,往覆不已,直至氣通,肌肉痠麻消失。


用氣疏通肌肉時,有一些要注意,必先聚足氣,再以意念導引,利用呼吸配合,可加強氣的疏通作用。當氣感增強,也可以加強意念,讓氣從深層膨脹放大,沿著欲疏通部位開展。凡遇不通的痠脹部位,即加強意念,或旋轉或推展,意使濁氣散出。但以疏通為度,不能過度散發正氣,不然事後會氣虛疲憊,反而不能達到專氣致柔的境界。(個人體會,「專氣致柔」的專字,有專門、專注蓄積之意,只有氣足,才能致柔也。)



摘錄自 丹道會訊第06楊金育


膝蓋的養生


搓腰功護陽養氣


健腿養生八十不老


腿不老化的動動功


瑜珈健身拉筋動畫


漢醫 踮腳運動消百病


教您四招終結腹部贅肉


情緒與十二經絡的關係


秘傳三味藥告別腦癡呆


按推六招健腎固精治陽痿


丹參山楂粉---克心腦血管病


每天運動半小時強身防病侵


揉捏十指辨識臟腑健康預警


喚醒您體內強大的自愈能力


秘不傳人3大功法讓你更男人


整脊揉筋療法 通絡塑身洗髓健康原理


養生三部曲:早搓手、午曬背、晚泡腳


五臟發生疾病時對應疼痛區及原始點醫學自療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