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式太極拳的第七堂課─太極八法第一式:掤手


一、暖身 參見《楊式太極拳的第一堂課─九大關節暖身法》一文。
二、拉筋
(1) 大弓箭步,沉身壓胯,一分鐘。
Note.
1. 前腳膝蓋彎曲,小腿與地面成九十度。
2. 後腿膝蓋打直。
3. 兩腳掌必須全掌貼地。
4. 拉筋動作維持一分鐘才能達到效果。
(2) 後腳背著地,轉身向後,轉向前弓步合胯,一手扶地。
Note.
1.維持大弓箭步之拉筋動作,後腳由腳掌貼地轉為腳背貼地,注意膝蓋不得著地。
2.後腳之同手扶地支撐,身體由前腳之方向轉向後。
3.維持一分鐘後,身體轉向正面,弓步合胯。
(3) 下勢(仆腿步),雙腿各一分鐘。
Note.
1. 身體向前,雙腿打開約兩肩寬左右,一腿彎曲,另一腿向一側打直後座胯。
2. 兩腳掌需全掌貼地。
3. 打直的一腳膝蓋不彎曲為原則。
三、拍打
參見
楊氏太極拳的第四堂課─拍打功(甩手)
楊氏太極拳的第五堂課─拍打功進階:弓箭步の配合
楊式太極拳的第六堂課─拍打功(續)+拉筋+甩手放鬆(複習)
四、鬆身
參見
楊氏太極拳的第三堂課─呼吸法手勢+身體放鬆法
楊式太極拳的第六堂課─拍打功(續)+拉筋+甩手放鬆(複習)
五、太極八法第一式─掤手
太極八法第一式─掤手,是今天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太極拳課程從基礎功開始進入套路的新里程碑。
口訣:「沉肩、墜肘、按掌、落胯......」
今天先學習右手的「單掤手」,原理是把右手當作保護身體的盾牌。掤手算是防守的招式,所以單掤手動作到位的時候,身體面向正前方,左手略為按掌,而右手則是沉肩墜肘,右手掌面向自己的身體,形成一個弧形保護住身體胸腔的重要部位。當掤手姿勢正確時,雙手形成圓弧狀,意念集中在手腕,便形成了保護自己的防護罩。老師以"隧道為何成圓形而非方形等其他形狀"的力學原理來解釋,「掤走圓」才能形成"攻堅不破"的物理原則。而所謂的"攻堅不破"指的是,當掤手所形成的防護罩受到外力的進攻時,會讓身體"結構"不受破壞地"彈開來"。我覺得老師常說的一句至理名言─「被攻擊時『退一步』有什麼關係呢?」真的是很有哲理。在習武的領域裡,這句話講的就是"掤手"的功用,被攻擊時能完好不受傷害地往後"彈開",靠著"退讓"來保護自己,沒必要用蠻力來對抗。而站在修養性情的角度,老師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其實和"退一步海闊天空"傳達著相同的道理。今天再次體悟到「練太極拳以達強健體魄與修身養性之雙重功效」。
掤手的力量並非來自於雙手或是身體的蠻力,而是來自胯轉,身體重心在兩腳之間轉換而順勢帶動雙手自然產生的推力。誠如老師之前課堂上所提及,越是簡單的動作其實越是上乘也越需要努力勤練才能體會其中的訣竅。這掤手看似簡單,可是做起來很容易發生肩膀太過僵硬、手肘離開身體太遠、轉胯時膝蓋也施力、轉胯時身體歪掉或用臀部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等等,好多需要注意的細節。以雙腳重心移動為例,右掤手時,重心在右腳,彎曲的小腿需與地面成九十度。如果膝蓋彎曲超過九十度,那麼整個身體的"結構"就會在膝蓋這一點形成"應力集中"(stress concentration)處,因而變成結構上容易被擊垮的一處"弱點"。老師舉了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應力集中"運用,舉凡餅乾、泡麵等包裝都會在袋子上做成波浪狀或剪一刀,這些波浪凹處或被剪過一刀的地方,只需要被輕輕地一撕,整個包裝就會被拆開了。老師這樣的解釋,是不是就很容易讓人理解整個動作的原理還有需要被注意的關鍵點呢?
下課前老師開出練成掤手的驗收方法與標準,就是要以手腕部位單掤手將老師推開就算是及格了。老師還說,如果一個禮拜能夠練成,我們就算是習武的天才了。根據老師多年的教學經驗,最長有人練了五年才通過老師的及格標準。不過,依照今天課堂上練習的成果,老師發現了一位疑似習武天才的學生─ㄚ弟舅。經過老師課堂上鑑定過後,肯定ㄚ弟舅只要能把意念專注於手腕,應該會是"本班"最快練成掤手的學生。我們則是私底下消遣ㄚ弟舅說,應該要報告老師,ㄚ弟舅長這麼大從來沒有意念集中過......。
課後,陳媽媽上網搜尋了一下"太極八法"的相關知識,想要多了解「掤手」的文字說明。最後找到了一小段描述「掤手」最簡單扼要同時也最符合課堂上老師所傳授的重點,所以便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復習時,用來提點自己的心法要訣。
※ 掤手
手臂撐圓外掤的技法。掤手用以承接對方的勁力,感知對方的勁力、方向、大小及變化。掤也是由轉腰胯帶動手臂來完成,故雙腳變換重心時需要保持身體中心的穩定(切記「一鬆二正」的原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