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口氣」,靠的主要是陽氣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易經》也揭示了生命的奧秘在於氣,所以我們養生的關鍵就在於養這口氣,這口氣主要就是陽氣。《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就是說,陽氣像天上的太陽一樣寶貴,是人之大寶,要保養而不能損傷。《易經》極為重視陽氣,指出了要善於潛陽,其潛、在、躍、飛、亢、悔,就反映了陽氣從潛藏到躍飛,然後又潛藏的規律,這對於我們養生也很有啟示,即要重視陽氣的保養,該大用時大用,不該用時就要學會潛藏,否則會導致春天人體的抵抗力(衛氣)了降,就易患感冒。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加以防範,避免損失陽氣呢?


大汗傷陽:不宜過分劇烈運動,也不宜出大汗,因為大汗傷陽,尤其冬天最不宜出大汗,冬天是潛藏養陽的最佳時機。


寒涼傷陽:寒涼最易傷陽,要注意避寒就溫,寒涼的藥物及食物都要少吃,特別是一些寒性大的藥物如生石膏、寒水石、大黃、黃連等,不是十分必要時不要隨便吃。對於人體而言,人的足部、背部、頭頸部尤其不能受寒。俗話說:病從寒中來,寒從足下生。所以鞋要穿暖,帽要戴好。背部是陽經如督脈循行之處,陽受寒則將累及人體,所以背部受寒則全身發涼。頭頸部不能受寒,常言道:「病人最怕腦後風」,因為頭為諸陽之會,所以冬天要戴好帽子,圍好圍巾,衣能護背。


心氣不可少 心是人體的發動機,也是人體中最累的臟器。現在的人不懂得愛護心臟,以致心氣衰弱甚至心臟累死的情況時有發生。現在是高競爭、高壓力、高速度的時代,心臟的心理負荷不斷加重,如果再加上生理負荷,心臟就很容易被擊倒。所以我早就提出慢養生的理念:該快的時候就快,不快我們就跟不上時代,所以上班八小時我們要快;但該慢的時候要慢,下班回到家,我們就要盡量慢了來,以便讓心臟得到很好的休息,這是保養心氣最好的方法。


 


氤氳觀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秘密


三千年前,當西方還在崇信上帝創造了人時,在東方同時代的《易經》卻說:「不」,《易經》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命題,讓我們來看看這個「世界第一生化方程式」: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她宣告,人誕生於宇宙的運動。


氤氳,即氤氳之氣,被認為是宇宙最原始的物質。這個氣叫炁,宇宙運動產生氣化,炁就是氣化的物質。既然氣產生於天地宇宙運動,氣再化生萬物,故《易經》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這個氣,經宇宙運動變成陰陽二氣,陰陽氣化(相互作用)產生萬物。這就叫「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人是怎樣產生的?是這個氣經過男女媾精、陰氣與陽氣相合而成的。正如《易經》所說:「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這是涉及生命起源的光輝命題。《易經》明確提出,生命屬於氣,這個氣是宇宙天地運動的產物,這是何等超前的智慧啊!


《易經》的這種氣本體觀點,奠定了生命的物質基礎,也奠定了中華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後來的《黃帝內經》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就是進一步強調氣是人之根本。


氤氳觀中的氣養生智慧

《山海經》中記載了一種叫做燭龍的動物,《大荒北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這是一種不吃東西,只食氣,卻能長壽的神仙之物。


這個氣是什麼?它為什麼能讓生物長壽呢?


從中醫理論看,氣至少包括以下三種內涵:一是空氣(也叫清氣),《山海經》中燭龍食的就是這種氣;一是水穀之氣(所以繁體字的「氣」,氣字頭下有個米),這兩種氣為後天所得;還有一種氣,叫元氣,是先天而來,藏之於腎,又叫腎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具有溫煦作用,這個氣也叫「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