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冰冷症的按摩法


有些人無論春夏秋冬,手足始終都是冰冷的。此症是因體質虛弱,末梢血管的血液循環差而導致,或由於體溫調節機能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比如,在夏天,這類人出汗特別多,手足的皮膚經常保持濕潤而顯得冰涼。冬天,為了保存熱量,維持體溫,他們四肢的小動脈的收縮狀況也較顯著,外周血液減少,因而手足亦顯得冰冷。古代對於手足冰冷症已採用過按摩治療手法。


《千金方》載稱:凡有手冷足冷,打熱便休。其意思說,此種按摩法能夠促進四肢末梢血管的血液循環,從而消除症。所謂的,具體做法就是捶雙臂、拍雙腿。


捶雙臂:右手握拳,從上到下捶左臂;然後左手以同樣方法捶擊右臂。


拍雙腿:採用坐位,用兩手掌從上到下拍擊大腿、小腿,拍擊中上體隨著動作前屈。此外,摩擦湧泉穴也有助於改變足部冰冷狀況。方法如下:盤腿而坐,兩手搓熱後,用右手中間三指擦左足心,直至足心發熱為止,然後用同樣手法去擦右足心。中醫認為,按摩湧泉,能夠引導虛火下降,有助於治療失眠、心悸,同時又能健身。


摩擦太陽穴可治療頭痛


頭痛不必吃藥,用此摩擦法即可治療。一旦頭痛,就立刻將大拇指壓於左右的太陽穴上,一邊用力壓,一邊做旋轉的動作,共計做三十六次。注意每次按壓後要稍微抬起拇指,並換氣後再進行按壓。這點一定要注意。


患有慢性頭痛或嚴重頭痛的人,持續做此太陽穴摩擦法,一定可以解除您的痛苦。但此摩擦法並非對所有頭痛都有很好的療效,太陽穴摩擦法對於因血管原因引起的頭痛治療效果明顯,尤其是對兩側太陽穴附近的頭痛療效更是顯著。


腹部摩擦法可緩和胃疼及腹痛


健康的根源在於內臟是否健全,所以強化內臟,使其機能充分發揮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各位能確實來做腹部摩擦法。


方法十分簡單,用手掌以畫圓的姿勢摩擦腹部,首先將右手放在右胸部下,依逆時針方向,由上腹部繞到下腹部,再通過左腹部回到原來的位置,接著用左手同樣從左胸部開始繞圈,用右手、左手交替使用,合計三十六回即可。


此腹部按摩法能消除消化器官的疲勞且強化之,持續做下去,胃腸會好轉。同時也能預防胃痛、腹痛。


耳部摩擦是一種全身體操


耳朵是人體中全無活動的部位,但是事實上耳朵裏面及周圍隱含著120個穴位,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部位,而且這些穴位與身上各部位器官都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當耳朵受到刺激時,身體全身許多部位會產生變化,這是許多人所認同的,因此耳部摩擦法可以改善人體機能的不正常,而且對於美容也深具效果。耳部摩擦法可以促進全身運動,也可說是全身美容體操。其做法如下:


首先將兩手掌摩擦生熱,產生體電,這種手掌互相摩擦的方法一定要做,否則以冰冷的指來做其效果將減半,並對耳朵產生壞的影響,無法達到治療的效果。


1.待手掌暖和後,用食指置於耳穴中,稍微回轉,大約做旋轉十次,再用食指壓住耳穴,此種方法持續做二至三秒鐘之後,立刻將食指拔出。如此連續三十六回,但是不要太用力塞入,否則會使鼓膜受到壓迫,所以只要輕輕加壓即可,此方法對於耳炎的預防有顯著的效果。


2.其次將大拇指壓於耳朵的後側上部,其他四指摩擦耳朵,其方法必須輕輕地加壓,由大拇指位置稍微向下一點的部位開始輕輕地往下移動,然後整個耳朵要摩擦到,這是做此方法的要點。


3.為了治療自己身體各部位的疾病,可按穴位來實行,例如唇部乾燥時,可摩擦耳垂,腸子不好時,可在耳穴周圍摩擦。


4.再下來則使用雙手的食指與中指將耳朵從後往前屈折,將耳部揉轉三十六回,最後用掌押塞於耳穴的部位,而且一定要使耳朵當中發出聲音才可以。此法不但可防止老化,同時對於治療耳鳴或其他耳疾都非常有效。做此耳部摩擦法必須三分鐘左右,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耳部摩擦法雖不能馬上得到效果,但經長期之後就有很大效果。每天做摩擦,不但可以刺激耳朵當中的穴位,同時也使昏睡中的穴位開始活動,不僅如此,做耳朵摩擦法還可以引起體電,使身體感到暖和。


人體和宇宙一樣尚有許多神秘未解的地方。摩擦自己的耳朵,可由內部來促進身體健康,並且從中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如此一來就能夠瞭解一些常會導致疾病原因的器官。(附:耳部全息穴位圖


治療耳鳴的摩擦法


治耳鳴摩擦法對聽力衰退者具有恢復的效果。


方法是將食指與中指張開成丫字形,像夾住耳朵似的,置於耳部,上下摩擦耳根三十六次。在人的耳部周圍,在前方有聽宮穴耳門穴聽會穴,耳下部有翳風穴,耳後有瘈脈穴顱息穴等穴位。做這種丫字形的耳朵摩擦,可同時刺激到此七個穴位。


每日上上下下乘電梯而引起的耳鳴現象,用此丫字形耳朵摩擦法,就可以治療。因為耳朵周圍有很多可促進內分泌的穴位,除此之外,此耳朵摩擦法尚可防止老化、恢復活力。(附:耳部全息穴位圖


 










 



 



 

















經外奇穴圖解 (flash圖解)





中醫按摩治病









 頭部穴位圖解 (16穴)
 胸部穴位圖解 ( 5穴)
 背部穴位圖解 (28穴)
 腹部穴位圖解 (15穴)
 上肢穴位圖解 ( 8穴)
 手部穴位圖解 (14穴)
 足部穴位圖解 (20穴)



 頭頂穴位圖解 (11穴)
 腿部穴位圖解 (10穴)
 側胸部穴位圖解 6穴)
 手掌穴位圖解 (14穴)
 足底穴位圖解 (10穴)
 口內穴位圖解 ( 6穴)
 更多內容……








 









 








經外奇穴:腧穴分類名,簡稱奇穴。“奇”是相對于“常”而言的,即以十四經經穴為常,它是指既有定名,又有定位,臨床用之有效,但尚未納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這類腧穴,《黃帝內經》中已有零散記載,如《素問·刺症論》、“刺十指間”、“刺舌下兩脈”等,後《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書記載甚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門。經外奇穴分佈比較分散,但與經絡仍有密切聯繫,如印堂與督脈,太陽與三焦等。其中少數腧穴,後來又補充到十四經穴,如督脈的陽關、中樞、靈台,膀胱經的眉沖、膏肓俞、厥陰俞等。隨著針灸學術的發展,現代的一些新穴,諸如闌尾穴、球後穴等,亦入經外奇穴之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