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膏肓痛/作者:陳朝龍醫師


「膏肓痛」是指上背部兩側肩胛骨內緣附近疼痛,多為單側,少數也見雙側同時發生,與現代醫學的菱形肌筋膜炎相似,疼痛發生時常伴有頸項強直、背痛徹心、腰部酸痛,嚴重時還會造成雙手肩、肘、腕部關節痛,手指麻木等症狀。
一談到「膏肓痛」多數人聯想到的都是病重難癒之症,是受「病入膏肓」這句成語所影響,其原意是左傳描述春秋時代秦國名醫醫緩診斷晉侯故事中提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膏肓」可說是中醫特有的用詞,傳統醫學稱心尖脂肪為「膏」,心臟與膈膜之間稱為「肓」,二者皆位於人體較深層的組織,針灸、服藥都難以到達病處,故引喻為重病。以針灸學來看,膏肓俞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解剖位置在胸椎第四椎下緣,向兩側旁開三寸(約四指幅,以患者之手指為標準,稱為同身寸),大約在背部第四、第五肋骨之間,有菱形肌、斜方肌經過,深層則為心臟及肺部,所以針灸治療時須特別注意其安全深度。
形成膏肓痛的主要原因是,雙手不斷用力或操作過於頻繁,日積月累,兩手主要的屈肌張力過大,以致構成肩關節的肱骨、肩胛骨、鎖骨之間,相對位置產生錯縫,間接影響到肋骨與胸椎間的關節,以致大小菱形肌因過度收縮,肌筋膜發炎產生疼痛;臨床上也有因咳嗽時過於用力或日久不癒,造成胸背部相關肌肉、筋膜發炎,也會出現膏肓痛的現象,一部分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也有類似症狀,但都還不到危急難治之重症的程度。
膏肓痛以採針灸治療最直接有效,先扎健側的陽陵泉、養老穴,再以沿皮剌針法扎患處局部的筋結點,並使用動氣療法,教患者肩背部盡量活動,疼痛多能即刻緩解,也可用推拿方式將頸、背、腰部等處肌肉鬆解,再以手法歸正第三、四、五胸椎,並把肋骨及附近的肌肉理順,再用皮內針施於患部,都能達到不錯的療效。
據臨床觀察,膏肓痛的患者多數為勞力工作者或家庭主婦,因不斷重覆使用相同部位的骨骼肌,使整個運動系統的結構產生改變,而膏肓的位置正是力量傳導的終點,所以不易痊癒,少數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也會因坐姿不良、用脖子夾電話、長時間使用電腦,而出現相同問題,一般建議患者可自行熱敷、按摩兩手臂及肩胛附近的肌肉,並囑咐其充分的休息與睡眠,配合簡易的伸展操,讓肌肉放鬆,多少能緩解部分問題。
內服藥方面,以羌活勝濕湯、疏經活血湯為主,再依體質寒熱辨證施治,酌情增減,最好經過合格的醫師實地診斷,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是最可靠的方法。
 (本文於94年10月8日中國時報醫藥保健版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ron 的頭像
    chenron

    chenron的部落格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