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搔癢的原因與保養之道
春.冬季搔癢的成因,照中醫的說法,是因為寒邪(過低的氣溫)及燥邪(過低的濕度)雙重因素所引起的。當天氣愈來愈乾燥寒冷,人體表皮層的血管會收縮,以減少熱量的散失,但也造成皮膚層血液循環變慢,汗腺及皮脂腺的功能降低,致使皮表的水份及脂肪含量大減,失去保濕和潤澤的雙重屏障,再加上冷風吹襲,更減弱了皮膚的抵抗力。所以秋、冬季皮膚特別容易乾燥、敏感、甚至皸裂出血,典型的冬季搔癢症就是這樣來的。另外,秋冬天氣寒冷,許多人因而特別喜歡洗熱水澡,而且相信愈熱愈好,愈久愈過癮,甚至有一些病人以為癢是皮膚不乾淨的關係,拼命用熱水及肥皂反覆擦洗,殊不知這樣做往往把皮表具保護作用的皮脂層消耗殆盡,結果越洗越癢,減少使用肥皂清洗的時間及頻率,自然就不癢了。
此外,中醫認為人體內在氣血循環障礙亦是導致皮膚搔癢的主要因素,普偏都有缺乏運動,飲食不當(常應酬、嗜食酒肉或偏食),作息不正常(常熬夜、輪大夜班),過度使用化妝品或卸妝不完全…等情形,表現在臨床上,病患常易頭暈,倦怠無精神,手腳末稍酸麻冰冷等氣血不足,末稍血液循環不良等情形。因此,不管是外在的寒燥氣候,亦或是內在的氣血不調,只要針對搔癢可能的原因一一加以消除,才是治本之法,以下是幾點秋冬肌膚保養之道:
(一) 注意保暖、抵禦寒邪
每當秋冬天換季,天氣轉涼,家中年長的老人家、小孩及女人家因著氣血較為虧虛,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特別容易著涼、感冒,甚至皮膚發癢,因此要記得多加件衣服禦寒,並可常喝些薑湯祛寒健胃,預防感冒。藥膳方面,可選擇熱量較高的如桂圓肉、芝麻、羊肉、雞蛋、當歸、黃耆、桂枝…等補益氣血、溫陽通絡的藥物,藉著補充身體能量,促進皮膚及末稍的血液循環,有助於皮膚細胞的再生與修復,並可使肌膚隨時保持在高活力的狀態。
(二) 保濕滋潤、預防燥邪
春.秋季天乾物燥,濕度偏低,人體皮膚的角質層也容易因缺乏水份而乾糙皸裂,此即中醫所謂的外燥及內燥。為了防止外燥的產生,尤其是乾性皮膚的人,可適時適量地使用一些有保濕作用的綿羊油或凡士林軟膏,防止人體皮膚角質層因過度乾燥而脫水。至於消除人體內部乾燥方面,可多服用一些滋陰生津,富含黏液質的食品,如蜂蜜、海參、百合、銀耳、水梨、麥門冬…等,可調整細胞的滲透壓,增加上皮細胞的濕潤度及提高兔疫能力。
(三) 適度運動、舒通氣血
一般人常以工作繁忙為由而不願運動,甚至抱怨天氣太冷而不想到戶外忍寒受凍,其實,一般室內可行的太極拳、有氧舞蹈、外丹功…等,或簡易的室外運動如散步、騎腳踏車、晨跑…等,只要運動到稍微流汗即可,毋須大汗淋漓,就足已達到通暢氣血。促進肌膚新陳代謝的作用。要記得在運動後把汗擦乾並穿上禦寒衣物,以免毛細孔擴張而招引寒邪,使病症加重。
(四) 飲食宜忌、常保順心
對於容易燥熱上火,動風發癢的食物,如油炸燒烤、醃臘食品、辣椒、咖哩、大蒜、海鮮類…等,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肥肉、巧克力、竹筍…等,都必須特別節制,此外,良好的心情加上充足的睡眠也是保養皮膚不可或缺的重點。
讀到這裡,你會發現中醫很重視天人合一的觀念,除了外在的燥寒環境的預防之外,對於個人內在氣血的平順,心情的調適、作息甚至睡眠的要求,可說是真正做到內外齊顧,標本兼治的境界,如此才是在秋冬確保肌膚晶瑩剔透,涼爽舒暢的不二法門!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