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六腑是甚麼
五臟,是心、肺、脾、肝、腎的合稱。五臟的生理功能,雖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點,主要體現於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五臟都與精神活動有關。如《靈樞》說:“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也。”這說是說,心、肺、脾、肝、腎五臟都與精神活動有密切關係,這裡所說的“精神血氣魂魄”,即代表著不同的精神活動,並分別歸屬於五臟。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腎藏志”等。
六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等六個臟器。其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穀。在古代,腑寫作“府”,“府”是中空的,是盛放物品之處,有出有入。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傳化”,有傳導變化之意,說明六腑的功能主要是將飲食物受納、腐熟、消化、傳化,處於連續不斷的虛實交替之中。六腑不藏精氣。
從飲食物進入人體,至排出體外,要通過七個重要關口,《難經》稱之為"七沖門",即口唇、牙齒、會厭、賁門、幽門、闌門、魄門。口唇為飛門,"飛門"指口唇象門扇一樣可以自由開合;牙齒為戶門,"戶門"指牙齒能把守消化道的上端,並能咀嚼食物;會厭為吸門,"吸門"指食道和氣道的交會處,是氣體出入體內外的門戶;胃上口賁門,"賁"與"奔"通,食物由此奔入於胃中;幽門指胃下口,是胃與小腸相接部位;大腸與小腸之會稱為闌門,此處能阻止小腸內的精微物質流入大腸;下極又稱魄門,下極即消化道的最末端,即肛門,能排泄糞便。因此,七沖門的任何一個部位發生病變,都會影響到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和排泄。
(1)膽 膽附於肝,是一中空囊性器官。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和排泄膽汁。
膽汁是在肝內生成,由肝化生分泌。膽汁生成後,則流入膽囊,由膽囊貯存。膽汁又稱精汁,故膽又稱"中精之府"。
膽汁呈黃綠色,味極苦,有重要消化作用。在進食後,通過肝的疏泄作用,膽汁排入腸道,協助脾胃,維持正常消化。由於肝膽關係密切,肝的功能正常,則膽汁化生有源,膽汁的排泄通暢,消化才能正常。若肝有病,則影響到膽汁的生成、排泄,使消化功能失常。例如,膽氣上逆,膽汁上泛,則口苦;膽汁排泄障礙,不能順利排入腸道,則出現厭食、腹脹、便溏等症狀;膽病及胃,又可引起噁心、嘔吐;若肝膽疏泄失職,膽汁不循常道,反而溢於肌膚,則可發為黃疸;若膽汁滯留,蘊而化熱,濕熱蘊結,進一步煎熬膽汁,又可形成砂石。
膽雖為六腑之一,但主藏精汁,為清淨之府,又不直接接受水穀糟粕,與其他腑有異,所以膽又屬奇恒之腑。
(2)胃 胃位於膈下,其上口名賁門,與食道相接,下口為幽門,通於小腸。胃又稱胃脘,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名"中脘",即胃體部分。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為以下二個方面:
(一)主受納腐熟水穀 飲食物從口而入,經過食道,進入胃中,由胃容納之,故又稱胃為"水穀之海",因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胃又稱為"水穀氣血之海"。因此,如胃有病變,就容易影響到胃的受納水穀功能,出現納呆、厭食等症狀。"腐熟",有初步加工消化的含義。飲食物在胃內,經過揉磨和消化作用,使之變為食糜,並下移於小腸,為進一步消化打下基礎。
胃的受納、腐熟與脾的運化功能綜合,稱為"胃氣"。"人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二)主通降,以降為和 飲食物入胃,經過胃的腐熟作用後,進入小腸,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其濁者下移大腸,形成大便,排出體外,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
降濁是胃繼續受納的前提。若胃不和降,飲食物滯留於胃,可出現胃脘脹痛、不欲飲食等症。若胃氣上逆,則發生噁心、嘔吐、噯氣、呃逆等症。另外,胃氣不降,還會影響脾氣的升清作用。
(3)小腸 小腸位於腹中,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接闌門,與大腸相接。
小腸的生理功能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受盛和化物 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小腸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故小腸是接受胃內容物的盛器。飲食物在小腸內停留時間較長,以利於進一步的消化,從而使水穀化為精微,以營養全身。如果小腸受盛飲食功能失常,可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化物,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的化物功能是將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吸收。
(二)泌別清濁 所謂"清",即指各種精微物質;所謂"濁",即指飲食物經消化後剩餘的殘渣部分。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將經過小腸消化後的飲食物分別為二部分,即精微物質和糟粕;二是吸收水穀精微,並將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三是小腸在吸收水穀精微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並將無用水液泌滲進入膀胱而為尿。
由此可見,小腸的生理功能在飲食物的消化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小腸這一功能正常,清濁各走其道,精微物質輸布全身,糟粕下歸大腸,無用水液泌滲入膀胱。若小腸有病,不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現腹脹、腹痛等症狀,還會影響到二便的排泄,例如,小便短少,大便稀溏。對此,常採用分利之法,即所謂"利小便以實大便"。
(4)大腸 大腸亦居腹中,上接小腸,其交接處為"闌門",大腸之末端為肛門,又稱魄門。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導糟粕。大腸接受小腸泌別清濁後下傳的食物殘渣,再吸收其中多餘的水分,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
糟粕的傳導通利,一方面依賴於大腸本身功能正常,另外又和胃的降濁、肺氣肅降及腎的氣化功能有關。因此,大腸有病,主要在糞便的排泄方面出現異常,如泄瀉或便秘等。另外,大腸病變可影響及胃、肺等臟腑,使之功能失常。
(5)膀胱 膀胱位於下腹腔內,為囊性器官,居腎之下,大腸之前。其上有輸尿管與腎相通,其下有尿道,開口于前陰。在人體五臟六腑之中,膀胱位置最低,是水液代謝之後多餘水液彙聚之處。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和排泄尿液。
人體飲入的水液通過肺、脾、腎等臟腑的綜合作用,化為津液,分佈於周身,發揮潤澤營養作用。津液代謝後剩餘之液,經三焦之道路,下達於腎和膀胱,變成尿液,貯存於膀胱內,當膀胱內尿液達一定量時,在腎的氣化作用下,膀胱開啟,及時自主地排出體外。
膀胱的貯存和排泄尿液,全賴腎的氣化功能。所謂膀胱氣化,實際上隸屬於腎的蒸騰氣化。膀胱的病變,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餘瀝,甚至尿閉;或是遺尿、甚則小便失禁等。
(6)三焦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詞,它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其經脈與心包經相表裡。對其形態和實質,歷代醫家眾說紛壇,至今尚未完全定論。但對其生理功能的認識還是一致的。在形態方面,一般認為三焦是包羅人體所有內臟的一個大腑,所以又稱"孤府。"三焦的生理功能可以從整體和局部兩個角度來理解。從總體來說,三焦主持諸氣,總司人體的氣化和運行水液等。
(一)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 "諸氣",即全身所有之氣,例如臟腑之氣、經絡之氣、呼吸之氣、營衛之氣等。三焦主持諸氣,是指三焦和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都有密切關係。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諸氣,主要是源於元氣。元氣根源于下焦,發源於腎,由先天之精所化。但元氣運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達全身,從而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諸氣的作用。
"氣機",即氣的運動,表現為氣的升降出入。三焦是氣升降出入的通道。
"氣化",是指各種物質的複雜變化,尤其是飲食水穀的受納、消化,以及營養物質的吸收、布散和代謝後糟粕的傳導和排泄等。氣化過程是在多個臟腑參與下共同完成的,而三焦在氣化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三焦是運化水穀、排泄糟粕的通路,為全身精氣運行的始終。此外,三焦通行元氣,為氣化功能的動力源泉,促進了人體的新陳代謝。
(二)為水液運行之通道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參與水液代謝調節的臟腑之一。正如《素問》所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這說明三焦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體津液氣化過程,保證水道通暢。若三焦有病,氣機阻塞,則氣停水停,可見水腫、腹水等症狀。對此,常採用通利三焦之法治之。
(三)表明人體的三個部位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在中醫理論中,三焦也是劃分軀體部位的一個概念,即膈以上部位為上焦,包括心、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為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為中焦,但中醫學認為,肝腎同源,生理病理關係密切,故將肝腎同劃為下焦。由於上焦、中焦、下焦包括不同臟腑,所以其生理功能也各不相同。
(l)上焦如霧 "霧",是指水穀精微物質的一種彌漫蒸騰狀態。上焦如霧指上焦有宣發衛氣,以霧露彌漫的狀態營養於肌膚、毛髮及全身各臟腑組織的作用。故上焦的功能,實際體現為心肺的氣化輸布作用,關係到營衛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的輸布。故上焦功能的變異,也主要反映為心肺功能之異常,治則以調理心肺為主。
(2)中焦如漚 "漚",在這裡是指飲食物經腐熟和發酵狀態的形象。中焦如漚是指中焦脾胃對水穀精微的運化。中焦的功能主要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例如水穀的受納、消化,營養物質的吸收,體液的蒸化,化生精微為血液等。實際上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氣血生化之源。所以,中焦的功能被形容為"如漚"。中焦功能的變異,主要反映為脾胃功能的異常,治則以調理脾胃為主。
(3)下焦如瀆 "瀆",即水溝,為排水管道之意。下焦主泌別清濁,排泄二便,這個過程實際上包括了腎、小腸、大腸、膀胱的功能。故下焦功能的變異,主要反映為腎與膀胱功能的異常,治則以調理腎與膀胱為主。
Amigo vulnerable 容易受傷的朋友
Tired Of Being Sorry(不想再說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