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易學的捏脊療法




簡單易學的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是指醫者用雙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節的撓側面,在皮膚表面循序捏拿捻動之手法。具有調和陰陽、養陰清熱、調理臟腑、祛滯消積之功效。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 治卒腹痛方》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的描述。經後世醫家不斷的臨床實踐,逐漸發展成為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通過捏提等法作用於背部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由於督脈總督諸陽,背部足太陽膀胱第一側線分佈區又為臟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與臟腑密切相關,所以捏脊療法在振奮陽氣、調整臟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較突出。近年來的實驗觀察證實捏脊能提高患兒的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血清澱粉酶指數,加強小腸的吸收功能。


所謂介質,實際上是在捏脊時施用於體表的物質。如粉劑、油劑、膏劑等。應用介質不但可以加強手法的作用,提高療效,而且還可以起到潤滑和保護皮膚的作用,並且通過滲透到皮膚對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1.蔥薑水性味辛溫,有通陽解表、溫中行氣作用。適用於風寒所致感冒、頭痛及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


2.酒精性味辛甘溫,有散寒通絡、開竅通滯作用,發燒者可降溫。適於寒證、瘀證及小兒退燒時用。


3.薄荷水性味辛涼,有散風退熱、解毒通表、清涼祛暑作用。適於治療一切熱證,尤其是夏天時使用,可解風熱邪毒。


4.雞蛋清性味甘鹹平,有補益脾胃、潤澤肌膚、除煩退熱、豁痰開竅、消腫止痛之效。適於牙腫齒痛、腮腺炎、疳積等病。


5.麻油性味甘淡微溫,有祛風清熱、和血補虛、潤燥健脾之效。多用於小兒疳積、脾胃虛弱、肌膚無華等症。


6.滑石粉性味甘寒,具有清熱除濕、防損止癢、潤滑肌膚作用。多用於夏季推拿及皮膚嬌嫩的患兒。


7.紅花油性味辛溫,具有活血祛風、通絡止痛之效。多用於風寒濕痹證。


操作時,患者俯臥。醫者立於旁側,用雙手食指中節撓側向前下方推按,同時雙手拇指捏拿起皮膚。從下腰部沿後正中線向頭頸部徐徐捏拿上移,邊捏邊放邊上提至大椎穴處,一般反覆35次。要求著力輕柔、均勻、靈活、連貫,使患者易於接受,該手法也可醫者雙手手心向下,輕放于施術部位,以食指、拇指的對指作捏拿起皮膚,完成捏脊動作。


捏脊療法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為突出。臨床常用於治療


小兒適應症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厭食、腹瀉、嘔吐、便秘、咳嗽、夜啼等症。


成人適應症胃脘痛、胃下垂、嘔吐、失眠、婦女月經不調、痛經、逆經、排尿功能異常、不孕、虧血等虛寒性質一類疾病。


脊椎部皮膚破損,手法可引起局部出血、感染加重者。患有疔腫、皮膚病者如濕疹、牛皮癬等可使皮膚感染擴散,不可使用本療法。有椎體腫瘤、結核、骨折、嚴重的骨質疏鬆症者,不宜使用本療法。急腹症需手術及孕期婦女不宜本治療,否則會加重病情或流產。極度疲勞、饑餓或飽餐後半小時內,嚴重的心臟病、急性傳染病禁用或慎用捏脊療法。


注意事項


1.本療法一般在空腹時進行,飯後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時後再進行。


2.施術時室內溫度要適中,手法宜輕柔。


3.術者要注意檢查病情,明確診斷,確定治療方案,治療時要集中注意力。若是小兒患者,要態度和藹、溫柔,使其不產生畏懼感,防止哭鬧。體質較差的小兒每日次數不宜過多,每次時間也不宜太長,以35分鐘為宜。


4.在應用此法時,可配合刺四縫、藥物、針刺、敷臍等療法,以提高療效。


5.患者治療期間要注意飲食禁忌,要吃易於消化的食物,禁食過酸、過甜、油膩之物,以及蕓豆、螃蟹等易至腹脹嘔吐之食物。如果是哺乳期小兒,亦不應食用上述食物。



 


尋找穴道的訣竅


人體十二經脈行運圖


感冒中醫穴道自療法


教您判斷 經絡通不通


原始點療法推揉教戰守則


補腎養腎 3處補腎穴位


經絡不通的十四個常見症狀


按關元腰眼兩穴能補腎壯陽


點擊穴位名就跳出正確位置


認識穴道按摩 足太陽膀胱經


大同社大 掌心雷頭部舒壓法


按摩身體5部位 養生治百病!


經絡不通的十四個常見症狀


自我經絡推拿疏肝理氣調氣血


手腳冰涼來襲怎樣防治最有效


督脈 華佗夾脊穴 足太陽膀胱經


原始點療法2011手法教學示範影片


躁鬱症、憂鬱症的穴道及原始點 療法


龍飛鳳舞---讓情欲高漲的三穴天然療法


經絡一通 百病無蹤(穴道養生總整理二)


經絡一通 百病無蹤( 穴道養生總整理一)


女性保健抗衰老 需特別照顧身體五部位


按揉太陽穴提神解乏 按揉大杼穴防頸椎病


去斑排鬱三穴位--按揉太沖、合穀()、血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