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少府穴.jpg
177K 下載


 


腸病毒變症?                   


引用


 


醫案 Part I


1933 年某天,接到病危通知,前往某醫院之隔離病房,探望吾友矢數有道君,其曾患腸熱病而住院治療。一入病房,即見有道君前額、臉頰、鼻上汗出如流。有道君以悲痛之神色說,可能已經變成附子證了。診其脈卻與腸病毒者脈頗不同,呈現數脈。其脈數一分鐘 120 下,體溫 39 度多,然卻不渴。據說,今晨起因心悸亢進至甚,故約一小時前,接受葡萄糖及林格式液之皮下注射。但完全不能吸收,其大腿內側,高高隆起。他說,當認為林格式液不能吸收時,乃心臟已經衰弱,因而開始汗出如流。汗水從其胸部、腹部、手足,如珠子流動者。問其小便情形,則從今晨起全無小便。


此醫案摘自大塚敬節《漢方診療三十年》,不過,其實我沒這本書,我是從《傷寒卒病論台灣本》裡頭節錄的。當然,怎麼治療我沒寫出來。大家先思考一下吧!而且,有許多條件可能會不足,只能使用方證對應去思考(俗稱代公式)。兩天後再來公佈答案(醫案 Part II)討論。如果你曾看過這個醫案就請不要直接提供答案了。


 


醫案 Part II
 我以心悸亢進、多汗、尿閉、不渴為目標,而主以茯苓甘草湯。立即煎成此方,服用約 39 分鐘後,便告停止流汗。隆起之注射部位,頓然被吸收了。傍晚至夜晚之間,排出多量之小便,全身非常舒爽,……幸能很快地出院。10 年後,有道君以軍醫身份,在中國復患腸熱病而死。


茯苓甘草湯條文:

宋本: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却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355)

桂本:

傷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44)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11.76)


很明顯的,條文中的證很簡單,但醫案中是以心悸亢進、多汗、尿閉、不渴來判斷茯苓甘草湯證的。所以,宋本 73 條應該是少了「小便不利」這四字。


這是水厥,所以,手足厥冷應該也是證狀之一,那脈疾數呢?


ps. 腸病毒不是都這樣子治療喔!請別誤會,中醫是隨證治之,同樣是腸病毒,每個人的證不一定會一樣,所以治法也會不同,請參考醫兔的整理:〈腸病毒


 


引用:http://www.hantang.com/chinese/ch_Articles/colon3.htm


 


腸病毒的形成是因為先有感冒,當感冒沒有治好時,這感冒病毒就有機會進入更深一層的人體,如果進入腸子裡,就是這裡所謂的腸病毒了,正統中醫千年以來我們治療感­冒的方法就是用汗法,也就是當病人一開始出現感冒症狀時,我們立刻給于發汗的藥物,使得病毒從皮表而出,於是感冒就好了,中醫藥從未想過要將病毒殺死,而西醫藥­從一開始就錯了,他們一直就在想如何殺死這感冒病毒,直到今日都尚未成功,所以才另闢他路使用騙人的感冒疫苗,結果就是現在的腸病毒,民眾因為相信西醫開的私人­衛生署的宣導,於是才會出現有人因為腸病毒而死亡,讀者請記住,感冒是最容易治療的,找經方家可以一劑知,二劑已,感冒病毒是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人體的,只有當你­找到個連個感冒都治不好的庸西醫時,病毒才有機會進入腸中,產生腸病毒問題。


腸病毒在中醫來看根本是感冒誤治而引邪入裡,只要「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即可。


 


延伸閱讀: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886tcm/web/%E5%A4%96%E6%84%9F?hl=zh-TW


 


依照人紀中倪醫師的講解,可以參考『葛根黃芩黃連湯方』與『桂枝龍骨牡蠣湯』來做加減方,對症的話效果會很快,原則上中醫還是要靠辨證論治,毎個人得到腸病毒的­症狀都不會一樣。


另提供手少陰心經的『少府穴』,針刺本穴對心跳過快有明顯而立即的效果,若是不善針灸技術者,可以細長鈍物來重壓本穴,也可起到些微效果,但疏緩時間會較慢。(­參考附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