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腎養肝熄風和絡治震顫麻痹
震顫麻痹,又稱帕金森病。患者主要出現肢體、頭部等部位靜止性麻痹,肢體或全身鉛管性強直,動作遲緩,表情淡漠,步態慌張,語言減少,語音單調等症狀,許多患者尚伴抑鬱,甚至癡呆。震顫麻痹的發病率,隨人類壽命的增長而呈上升趨勢。其致殘性和智慧減損,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名老中醫胡建華教授擅長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積有數十年之經驗,他治療震顫麻痹,著重以益腎養肝,熄風和絡法,取得較好的療效。
1水衰精枯、風陽擾動致震顫麻痹
震顫麻痹屬中醫“顫證”之範疇。歷代醫家認為顫證的發病與肝、與風有關。明代王肯堂對此病的論述頗切合臨床,其云:“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又云:“壯年少見,中年之後始有之,老年尤多。”胡師集多年臨床經驗指出:本病中老年居多,主要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有關,故本病以虛為主,由虛生風。蓋肝為風木之臟,體陰用陽,藏血主筋,賴腎水滋養,精血濡潤;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若年事漸高,或養生乏術,或勞倦太過,致水衰精枯,無以涵木,筋骨失養,虛風內起,風陽擾動,出現肢體、頭部等部位震顫不已,關節、筋脈強直不利,久之氣血兩虛,致精神倦怠,頭暈無力,納呆便秘,甚至臥床不起。水衰精枯,髓海空虛,則反應遲鈍,語言減少,智力下降。
2益腎養肝、熄風和絡可標本兼治
震顫麻痹屬疑難頑症,雖發病緩慢,但病勢漸進,以虛證為主,又伴風陽挾痰瘀之象。胡師強調,治療震顫麻痹既要圍繞一個“虛”字,重在滋腎養肝,又應參以熄風和絡,標本兼治。而且不必拘泥於緩解期和進展期,保持標本兼治,補瀉並進之法。選藥時,多用熟地、生地、山萸肉、何首烏、枸杞子、杭白芍等益腎養肝,填精養血,用天麻、鉤藤、炙僵蠶、全蠍、蜈蚣等熄風和絡,用石菖蒲、炙遠志、天南星等化痰瀉濁。同時本著“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的精神,在處方時,多加入仙靈脾、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等溫腎之柔劑。而溫陽之剛劑附子、肉桂等,則恐其劫陰之弊而不常用,僅在出現腎陽不足,虛寒較盛時選用。震顫麻痹病程日久,常出現氣血兩虛之象,可在處方中加入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等調補氣血。胡師治療震顫麻痹還十分注意運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多選用丹參、莪術、當歸等藥物,以達“治血滅風”之目的。
震顫麻痹有許多臨床兼證,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治療中要注意兼證的改善。如大便秘結者則選用既能滋腎溫腎,又能潤腸通便的肉蓯蓉、桑椹子、生首烏等,配以通腑理氣之大黃、枳實之品;如遺尿或尿頻者則選用補腎澀泉之益智仁、蠶繭、金櫻子、芡實等;若患者情緒抑鬱悲傷,則加入養心舒郁之甘麥大棗湯,或合柴胡疏肝散加減;若患者焦慮失眠,則參以百合知母湯,或與酸棗仁湯合方化裁;若呆傻健忘,則配伍填精生髓益智之品,如益智仁、煆龍骨、炙龜版等,以合“孔聖枕中丹”之義,亦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車、鹿角膠、龜版等。臨床中可見患者兼證改善的同時,主證亦好轉穩定。
臨證所見震顫麻痹患者大多已服用抗震顫麻痹的西藥,如美多巴、多巴絲肼等。一些長期服西藥的患者,療效下降,“開關現象”嚴重,副反應明顯,如胃腸不適,不自主動作增多等。在應用中醫藥治療後,一般不主張立刻停西藥,但在病情改善時,可逐漸減少西藥劑量。對服西藥後產生明顯副作用的患者,在用中藥治療時,可適減西藥劑量,同時選方用藥上亦注意改善西藥的副作用。如出現燒心脘脹,噁心納呆時,加和胃理氣之品,如炒枳殼、蘇梗、佛手、炒竹茹等,既可防滋腎藥之礙胃,又可減輕西藥副作用;若不自主動作較多者,則加強搜風化痰鎮驚之力,可加蜈蚣、生南星等;如失眠煩躁則加安神定志之品,如炒棗仁、夜交藤等。
3攝生調護、治養結合乃相得益彰 中醫藥以其全面調整臟腑功能、陰陽氣血的特點,在防治震顫麻痹上具有重要作用,可達到保護神經細胞,增強體質,延緩疾病發展的目的。而合理的生活習慣,健康的心理狀態,適當的機能鍛煉,亦有利防治疾病,提高生活品質。胡師認為在攝生調護上應做到:進入中老年期後,應勞逸結合,保持胸懷寬暢,豐富業餘生活,適當參與家務,堅持體育鍛煉,節制房事,注意營養,但以飲食清淡為宜,戒除煙酒,提高健康水準。患病以後,堅持早期治療,增強康復信心,調節不良情緒,加強機能訓練,延緩關節僵直。病重或臥床不起的患者,則多做被動運動,預防關節固定、褥瘡,減輕病痛。
4病案舉例
陶×,女,63歲,幹部。門診號:43699。初診日期:1996年11月19日。患者7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上肢顫抖,頭部晃動,症狀逐漸加重,以致持物及書寫困難,步履不穩,常易傾跌,動作遲鈍,表情呆板,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嗅覺喪失,失眠煩躁,大便幹結,三日一行,食入泛惡,胃脘脹痛。舌淡苔膩,脈沉細。患者曾查頭顱CT無異常,診斷為震顫麻痹,未服西藥。證屬肝腎虧虛,風陽擾動。治擬益腎養肝,熄風和絡。處方:生地黃12g,枸杞子12g,山萸肉12g,女貞子12g,旱蓮草12g,白芍30g,肉蓯蓉15g,桑寄生15g,天麻9g,鉤藤15,炙僵蠶9g,丹參30g,制香附12g,蘇梗12g,制大黃6g,知母15g,生南星20g,全蠍粉2g(分2次吞服)。14劑。二診時患者述症情同前,故繼守原法,原方再進14劑。三診患者述雙上肢顫抖稍減少減輕,雙腿行走較前穩健,偶有欲傾之感,大便隔日潤行,胃中已舒,嗅覺略有恢復,可聞及麻油香味,耳鳴頭暈,睡眠均有改善。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症有起色,繼守原方去香附,加制大黃9g。以後以初診方隨症加減半年,因諸症均減,患者自行停藥1月,因頭部晃動又劇而來就診,迭進益腎養肝,熄風和絡之劑1年,症情穩定,隨訪2年,症狀控制滿意,生活自理。
按:患者中年起病,肝腎虧虛,風陽擾動,筋骨失養,漸至顫抖,僵直,腰酸腿軟,耳鳴頭暈,日久腎虛及脾,脾胃失和,則胃脘脹痛,食入泛惡,便秘;腎水虧耗,肺金亦損,鼻竅不利而不知香臭;腎水不能上濟於心而失眠心煩。從病症可知,患者肝腎虧虛,累及他髒,治療上以補益肝腎以治本,平肝熄風以治標,同時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益肺通竅以治兼症。全方共奏滋陰熄風,五臟調和之功。患者未服西藥,僅以中藥使症情平穩,說明運用中醫整體觀,進行辨證施治,治療震顫麻痹,確獲良效。
薑粉製作與使用方法 http://cch-foundation.org/?p=135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