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針灸是韓國人發明的?


文 董延齡


最近這幾年來,韓國人一直在想盡辦法,掠奪中華文化,一會兒說孔子是韓國人,一會兒說端午節是韓國的民俗節。我看再過幾年,可能連張仲景(東漢名醫,後被尊為醫聖)和華陀也可能變成韓國人啦,這種行徑,真是匪夷所思!


 


掠奪中華文化


猶憶10多年前,東洋醫學會在韓國召開,韓國漢醫學會主席在大會上曾經宣稱:「中醫在中國播種,在日本成長,在韓國開花、結果…。」當時引起我國代表團的抗議。不僅如此,據7月4日中國時報報導,去年韓國人又說:「中醫應改為韓醫,神農氏和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均為高麗人。」這些不懂歷史,違背事實,只想掠奪他國文化遺產的說法,實在令人好笑!


其實,韓國人夢想掠奪中華文化遺產,不自近年起,早就暗地進行;猶憶30年前,筆者和中醫界大老,包括今年春天才去世的張正懋醫師(那時他是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10年前去世的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民德和現在旅居加拿大的朱士宗醫師等20餘人,赴韓國訪問6天,漢城(那時的名稱)針灸學會理事長李根哲招待,晚宴時,有一位會講華語的韓國針灸師,在我鄰座,高聲談論:「韓國將要訓練20萬名針灸士,派往世界各地,尤其醫療資源落後的國家,執行針灸業務,一方面推展國民外交,一方面在國際間製造輿論,說針灸是韓國人發明的;如此,既可解決韓國針灸軍士的失業問題,又可提高韓國國際地位。」


聽完這位韓國醫師的言論,我輕輕的問他:「先生有沒有讀過《靈樞經》?」(我國最早的針灸醫書)他反問我:「靈樞經是什麼書?」我說:「你們韓國醫師連靈樞經都沒看過,難怪會有這樣的言論。」那位先生才不好意思的說:「我們喝酒吧!別談這些了。」


 


針灸士的由來


韓國人為何會有如此說法?據一位在韓國行醫多年的山東老鄉姜醫師告知:「韓國針灸界如此異想天開,原因有二:一為在韓戰期間,醫藥物資缺乏,韓國政府在軍中選拔對醫療有興趣的青年,給予適當的針灸和急救訓練,再派往軍中,以針灸士的名義,執行醫療工作。」據說,歷年約有10多萬人,在當時醫藥缺乏的那個年代,也發揮了救危扶傷的作用,但俟韓戰結束後,這些針灸士已無用武之地,便在韓國政府的承諾下紛紛退役,退役後,他們仍想繼續在社會上從事醫療工作,但又不具醫師資格。情形如同我國民國4、50年代的退伍軍醫一樣。


於是他們組織公會,向政府請願,爭取權益,更造成軍人針灸士和正牌醫師之間的利益衝突,此種情形越演越烈,弄得政府非常頭痛。一為那時尼克森剛訪問中國大陸不久,針灸熱潮正在世界各地燃燒,全世界醫療人士都想窺知中華的神奇針灸醫術;「什麼?一根鐵線扎入人體,可以治病!太神奇了!」韓國政府接受了退伍針灸士的建議,才做成這個一箭雙雕的決策。


 


韓國致力發揚固有文化


如今,這個韓國訓練20萬針灸士,派往全世界的計劃,執行得怎麼樣了,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看了近年來,韓國人一直想把中華文化據為己有的一些說法,我們除了覺得好笑、幼稚之外;另一方面,也很敬佩,韓國人這幾年來,為了發揚韓國固有文化,確實也做了不少努力,例如:前兩年拍攝的傳統醫藥電視連續劇-許浚和大長今,在台灣連續上映,都有很高的收視率。不禁令人聯想到中華民族的中醫藥,歷代偉大的醫學家、藥學家(本草學家),人才輩出,著作豐富,高出韓國豈止10倍,可惜台灣的劇作家、影視界迄今尚無一部發揚中華醫藥文化的電影或電視連續劇呈現,令人頗感汗顏。


 


東醫寶鑑與醫宗金鑑


談起許浚(現在韓政府在首爾市蓋有宏偉的許浚紀念館)這位家喻戶曉的韓國古代名醫,凡是看過「許浚」這部電視劇的人,都覺得他在學習當醫師的過程中,所受的折磨、屈辱及他視病猶親的精神,沒有不受感動的。中醫有句名言:「三折肱而後為良醫。」意思是說,一個立志學醫的人,在學醫過程中,要經過很多磨難、艱困,而後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醫師。我們看了「許浚」這部連續劇,似乎在許浚身上也體會到這句話的深意。


 


許浚還有一件鮮為人知的故事,就是他主持編纂的《東醫寶鑑》,據先君子子祥公說:「約在前清乾隆年代,韓國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國君,名叫李根,他在位時,時常感覺韓國人生病時多依賴漢醫(中醫),或當地一些土法治療,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命令當時最負盛名的漢醫大家許浚,設法編寫一部因地、因人制宜,而且能代表韓國醫學的醫典,許浚奉命後,召集韓國有名的漢醫、韓醫學者,歷經數年寫了一部醫學巨著,命名《東醫寶鑑》,意思是說此書為東洋醫學之珍寶、明鏡。」這部醫學巨著,雖名東醫寶鑑,但其基礎理論及診斷處方,仍脫離不了中國醫學範疇,尤其一些醫學專有名詞和藥物學名詞,仍無法用韓文取代。


 


這部醫書出版後,很快地就被大清皇帝乾隆知道,乾隆說:「如此撮爾小國,竟有這樣大的著作,真是令人敬佩!我堂堂大清王朝,怎可落在韓國之後?」於是在乾隆4年,降旨:命和碩親王弘畫和大學士鄂爾泰,召集太醫院總領錢斗保和御醫吳縑、劉裕鐸等80餘人,自乾隆4年11月開始編修工作,至乾隆7年12月,歷時3年多才告完成。全書凡90卷,共分11科。在當時的時空下,可算是一部無與倫比的醫學巨著。書成之時,乾隆皇帝命名為《醫宗金鑑》。
據該書上乾隆皇帝的奏摺說:「醫宗金鑑書中內容,所採取的參考資料來源有五:一、書坊現有醫書,亦即太醫院,或書肆間當時可以找到的醫藥書籍。二、舊有醫書無版者,也就是乾隆以前醫家的遺著,尚未正式出版的。三、新書未刻者,也就是當時的醫家著作,尚未刻版印行的(因當時多為木版或銅版刻字印刷)。四、私家藏書,也就是民間百姓,私人藏的珍本醫書,尚未公諸於世者。五、世傳經驗良方,也就是歷代流傳下來,在經驗上用之有效的好藥方。」


 


結語


韓國人的《東醫寶鑑》,中國人的《醫宗金鑑》,具為東方人智慧所凝聚出來的二部救世寶典,就傳統醫學來說:韓國人對世界人類有他不可磨滅的貢獻,希望韓國人不必枉自菲薄,一心想把他國文化據為己有,一會兒說,別人的這個是他的,一會兒說,別人的那個是他的,徒增識者以笑柄,何苦來哉?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說:「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何其瀟灑?希望常常想掠奪他國文化的韓國人,好好想想這幾句話。


(本文作者為國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