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濕疹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1.提防乾燥的空氣2.用溫水泡澡3.使用潤膚產品4.避免使用止汗劑 5.穿棉質衣服 6.避免使用假指甲7.冰敷 8.調配適當的飲食 9.避免快速的溫度變化 10.使用純白的衛生紙 11.使用不含香料的乳霜或軟膏
12.使用尿素產品13.洗一次,沖兩次
濕疹真正病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說是由變態反應所致,引起各類濕疹的因素可能有下列幾種:
體質關係 與遺傳有關,屬於高敏感性體質,除濕疹外還易得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疾病。
消化系統障礙 胃腸功能失調可造成吸收功能失常、使異性蛋白或過敏原進入體內而產生濕疹亦可能因而造成營養失調,特別是維他命B 、C、E等的缺乏,也會引起濕疹。
精神與神經功能障礙 由於緊張、壓力、過度疲勞、精神壓抑都可能引起濕疹或使加重濕疹症狀。尤其在慢性苔蘚化濕疹,錢幣狀濕疹等人更為明顯。
感染引起 體內遭受細菌、黴菌或病毒感染,因而使皮膚產生濕疹的現象,如牙齦感染、鼻竇炎、扁棑腺炎、膽囊炎、膀胱炎等都可能引起濕疹的原因。
內分泌與代謝混亂 月經期產生月經濕疹,糖尿病引起的濕疹皆屬之。
血液循環障礙 最常見的有下肢靜脈曲張所致的下腿濕疹。其他如營養缺乏、肝功能失調等均可能是濕疹的發病因素。
中西聯合診治濕疹 各型濕疹的臨床特點都會呈現對稱性分布或掌跖部位同時發病,慢性病程可能有失眠或易激動等症狀。也常因食用某些飲食如魚蝦、螃蟹等,或飲用刺激性的酒、咖啡或辛辣食物而加重。
西藥治療:病情較輕的可服用抗組織胺類加維他命B、C、E等外用類固醇藥膏,可配合抗生素併用。病情嚴重者可口服類固醇治療待病情減輕後,慢慢減少逐漸停止服藥。
中藥治療:急性期可採用荊防湯或消毒飲,舌苔黃膩者則使用土茯芩湯理濕袪風,病情遷延難於治癒者、若脈滑少力,舌質淡胖者乃寒濕症,可用胃苓湯加減方,若以上方劑使用後,效果不佳則以扶正消毒飲。
濕疹是一種易於治療難於斷根的疾病,根治之道應從改變體質著手,且要有耐性持之以恆,蜂膠提供了治療濕疹標本兼治的方法,將蜂膠滴劑混合凡士林外敷皮疹患處,三~五天即可明顯改善,內服蜂膠滴劑乃改變體質非常好的利器,每日服用成熟蜂膠十五~三十滴,分三~五次使用,通常一個月皮膚上的症狀可明顯改善甚至完全消失。
改變體質從根源治療 外敷蜂膠時最好先洗溫水澡,一方面可以先清潔身體,一方面可使皮膚血液循環較好,可以幫助蜂膠的吸收。不過罹患濕疹患者洗澡水溫不可太高,最好維持攝氏38~42度,水溫過熱會一方面使皮脂肪消除過多,致使皮屑掉落更嚴重,另一方面使潰瘍皮膚發炎,這都是要避免的狀況。使用蜂膠滴劑感覺黏稠不易吸收,可與凡士林混合攪拌,在入睡前塗抹,可以OK繃覆蓋其上,清晨起床就不會感覺搔癢,塗藥時,切忌用力摩擦,只需輕輕塗抹薄薄一層。 濕疹患者最好使用成熟蜂膠,通常使用未經泡製的未成熟蜂膠會有好轉反應的現象,亦即紅色丘疹或皮屑突然變多,經過二~七天始慢慢消失,成熟蜂膠則較少有此現象。
濕疹患者一般宜避免喝酒,服用刺激性食物與熱水燙洗。飲食也應以清淡蔬菜等較好,以往會建議補充維他命B2、B6、B12,個人建議可併用維他命E。
治療期間禁止食用高熱量食品如巧克力、花生糖、油炸食物等,並儘量保持睡眠舒適,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或悶熱地方,衣服應儘量寬鬆吸汗,可多吃薏仁、山藥、四神湯之類的食物,並多洗蜂膠浴,自然痊癒可期。
這些中藥是治療濕疹的嗎?
加味逍遙散4,桑白皮2,銀花1.5,連翹1.5,薏苡仁2,桑枝1.5,薑黃1.5
基本上無法評斷該藥是否正確與否,也不應該評斷該藥方正確與否!
因為沒有脈舌的憑藉來判斷,若照著濕疹病名來開濕疹藥才對,不開出這些濕疹藥物就不是治該病的看法那只能算部分正確,也會淪為像西醫般使用中藥一樣。
若照張步桃醫師舉內經的看法解釋:肝主五色,所以開出加味逍遙散,而且加味逍遙散算是八珍湯的加減(張步桃治百病1,p114),有補氣血疏肝氣的效果,這個處方有何不對??其他的單味藥都是用來補主方的不足才開出的。
以下是中醫對濕疹的看法,參考看看~
濕瘡eczema以皮膚搔癢、糜爛、流汁、結痂等為症狀特點的一類皮膚病。雖然皮損多種多樣,形態各有不同,但均具有多形性損害、對稱性分佈、搔癢、反覆發作等特徵。發病率較高,男女老幼皆可發病,無明顯季節性,但冬季常常復發。急性者多泛發全身,慢性者往往固定在某些部位,容易復發、較難根治。相當於西醫學的濕疹。治療以清熱利濕和養血袪風為原則。
濕瘡在中醫文獻中早有記載,漢代《金匱要略》中稱之浸淫瘡。隋代《諸病源候論》中有詳細記述。以後諸家皆有發揮,因部位不同而有多種命名,如生在手足部的叫瘑瘡,生在耳部的叫旋耳瘡,生在臍部的叫臍瘡,生在陰囊部的叫腎囊風,生在下肢的叫血風瘡,生在乳部的叫乳頭風等。
濕瘡總由稟性不耐,風濕熱之邪客於肌膚而成。或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調,或由某些食物,如魚、蝦、蟹、牛肉、羊肉、奶糖,及花粉、灰塵、羊毛、動物羽毛、病灶感染、腸寄生蟲病等引起;有的與精神緊張、過度勞累、情志變化、神經因素等有關。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不運、濕邪留戀有關;慢性者因病久傷血、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去濡養而成;發於小腿伴有青筋暴露者,常由於氣血運行失常,濕熱蘊阻所致。
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
(1)急性濕瘡。以濕熱為主,常夾有外風。起病較快,常對稱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也可泛發全身,以面部的前額、眼瞼、頰部、耳輪、口周圍,以及肘窩、膕窩、手部、小腿、外陰、肛門周圍等處多見。初起皮膚潮紅、腫脹、搔癢,面積大小不一,邊界不清。繼而在潮紅的皮膚上出現丘疹、丘疹、水,群集或密集成片,此起彼伏,常因搔抓,水破裂,形成糜爛、流滋、結痂,最後痂蓋脫落,露出光滑紅色的皮膚,並有少量的脫屑。輕者微癢,重者搔癢難忍,成間歇性或陣發性發作,夜間更甚,影響睡眠。皮損廣泛者,伴有發熱、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等證。治宜清熱利濕。一般3週左右可治癒,但有復發傾向,常由吃辛辣和魚腥食物所引起。
(2)亞急性濕瘡。主要為小丘疹、丘疹、小片糜爛和流滋,也可有結痂或脫屑。多由急性期的潮紅、水及液體滲出的明顯消退所形成,或由慢性濕瘡加重所致。亞急性較易轉為慢性,一般臨床上亞急性濕瘡與慢性濕瘡很難明顯區分。一般無全身不適,或有胸悶、納呆、便溏、苔膩、脈滑等證。治宜健脾利濕,佐以清熱。
(3)慢性濕瘡。以血虛風燥,濕熱阻為主。皮損多呈局限性,有浸潤、增厚、粗糙、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中心常有抓痕、血痂及點狀滲出等。其周圍可有散在的小丘疹。多發於手足背、小腿伸側、肘膝屈側、陰部、股部及肛門周圍等。搔癢劇烈,呈陣發性,以睡前或遇熱時加重。病程數月或更久。或伴有頭昏乏力、腰酸肢軟、苔薄白、舌質淡紅、脈濡細無力等證。治宜養血袪風、清熱利濕。
外治:急性者滋水多時用10%黃柏溶液濕敷;亞急性者用三黃洗劑擦,每日3~5次;慢性者塗青黛膏或黃柏霜。針刺:主穴大椎、曲池、足三里,配穴血海、三陰交、合谷。護理:急性者忌用熱水燙洗和肥皂等洗滌;避免搔抓,並忌食辛辣、雞、鴨、牛、羊肉、海鮮等發物;急性濕瘡或慢性濕瘡發作期間,應暫緩預防注射。
參考資料 中醫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