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養生 六金律
大地已邁入了夏季的門檻。漢醫專家認為,立夏後,萬物繁茂,氣溫逐漸升高,此時的養生方法要尤為注意。那麼,立夏有哪些養生金律呢?中醫藥工程學院院長陸小左教授為讀者們進行了總結。
陸小左教授告訴記者,立夏後,暑、濕當令,且常夾有火熱之氣,人們的生理狀態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一般來說,暑為陽邪,性炎熱、外散,易傷津耗氣;濕為陰邪,濕性重濁,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因此,立夏後人們養生保健的總體要求要注意以下六點:
1、補益氣陰 暑邪易傷津耗氣,人體大多偏虛,出汗多,常感口渴、疲乏,是氣陰兩虛的典型表現,故夏天常用益氣陰、生津之品。中醫有“冬補三九,夏養三伏”的說法,尤其在伏天,人體更加虛弱,天氣越熱,越要注意保護正氣。一般多選用西洋參、太子參、沙參、石斛、麥冬、玉竹、黃精、山藥、龜板等藥性平和、偏涼的補益藥。對氣虛較明顯者,可選擇黨參、黃芪等補益作用相對較強的補氣藥。夏天忌吃濕熱、辛辣的食物,也不宜選用大溫大熱、油膩的補品如紅參、附子、桂圓、熟地、狗肉、羊肉等,以防止胃生火。
2、健脾除濕 濕邪是夏天另一大邪氣,加上夏天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舌苔白膩等濕邪較重的症狀。所以應經常服用健脾利濕之品。一般多選擇健脾芳香化濕及淡滲利濕之品,如藿香、佩蘭、白豆蔻、砂仁、茯苓、薏米、白術、蓮子等,不主張用溫燥之品,如半夏、陳皮、厚樸、蒼術等,以免傷陰,助長暑熱。切勿過量貪食生冷食物,以保護好脾胃。
3、清熱消暑 夏天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藥物,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來祛暑。但是中醫學認為,夏天用藥應偏于辛涼浮散,而不宜苦寒沉降,即所謂的“夏宜用浮”。這是因為夏天陽氣處於生長旺盛的階段,為了順應自然之道,在清熱解毒藥中應選用辛涼發散或甘寒之品,如菊花、金銀花、荷葉、蓮心、竹葉等,以利於暑邪的外散,而少用過於苦寒沉降的中藥,如黃芩、黃柏、黃連等。
4、補養肺腎 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因此人們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可以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麥冬以及酸收肺氣藥,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過,耗傷津氣。
5、養陽養心 中醫陰陽學說認為,夏季陽盛陰衰,人體陽氣外發,皮膚腠理開泄,加之乘涼飲冷,容易損傷陽氣。素體陽虛之人若不注意保養,則陽氣虛損的情況會更加嚴重,所以要使人體保持陰陽之氣的平衡,必須注意在夏季保養陽氣,為冬季的陽氣不足做好準備,順從自然界夏主長的規律。此外,夏季氣候炎熱,心神易受擾動,出現心神不寧。中醫認為,夏主火,內應於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因此,夏季應注重對心臟的養護,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陸教授建議人們,夏季不可有過激之處,應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閒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心靜,靜則生陰,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夏天養心還要慢,不能勞累。只有心先慢下來,呼吸才慢得下來。都市白領工休時要減慢生活節奏,使心跳減慢、呼吸頻率降低,生命活動的節奏慢下來,心臟才能得到休息。另外,夏天屬陽,陽氣主泄,所以出汗多。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傷心之陰陽,而且,夏天出汗多,易引起血液濃縮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臟負擔。因此,夏天既不能閉汗,但也要避免過度出汗,並及時補充水分,以養護好心臟。
6、冬病夏治 中醫歷來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即夏天人體和外界陽氣盛,用內服中藥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來治療一些冬天好發的病。例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在三伏天期間,內服補益脾肺腎、增強衛氣功能的中藥丸、散、煎劑,以扶正固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預防感冒、老慢支和哮喘的發作,甚至使之根治。凍瘡冬天好發,如果夏天用鮮芝麻花常搓易凍傷處,或農曆五月取大蒜搗爛,用少許塗抹皮膚,也可預防冬月凍瘡。此外,夏天也是便於中藥外用的時節。如用中藥煎湯洗浴,能起到防治多種皮膚病的作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