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總括:


飲則清稀,故為陰盛。痰則稠濁,故為陽盛。稠濁,是熱痰屬心。沫清,是寒痰屬腎。少而粘連,咯不易出,是燥痰屬肺。多而易出,是濕痰屬脾。搐搦眩暈,是風痰屬肝。


一膈上痰滿,嘔吐痰涎,此飲留於膈間,名曰伏飲。


二喘咳面腫不得臥,此飲留於肺,名曰支飲。


三飲流四肢,身體重痛,此飲流行於體,名曰溢飲。


四咳嗽引脅疼痛,此飲留於脅下,名曰懸飲。


五素盛今瘦,漉漉有聲水走腸間,此飲留於腸胃,名曰痰飲。


凡飲留於胸肺,則喘滿短氣而渴。飲留於膈下,則心下悸或背心寒冷。


痰飲治方:


二陳湯:治一切痰。因有芩、半、性過滲燥,故與燥痰不相當也。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熱痰加黃芩、黃連。寒痰加乾薑、肉桂。氣痰加厚朴、蘇葉。因鬱生痰加香附。氣虛有痰加人參,白朮。濕痰加蒼朮。


燥痰湯:治燥痰。


指迷丸:治一切痰飲平和之劑。


瓜蒂散:痰飲寒實者。


透羅丹:痰飲寒實者。


大陷胸湯丸:痰飲熱實者,在膈上。


小胃丹:痰飲熱實者,在三焦。


控涎丹:一切飲留於上下內外之實者。


苓桂朮甘湯:一切飲留於上下內外之虛者。


神佑丸:伏飲實者。


半夏茯苓湯加丁香:伏飲虛者用。


葶藶大棗湯:支飲。


十棗湯:懸飲。


越婢加朮湯:溢飲有熱者。


小青龍湯:溢飲有寒者。


痰與飲同類而異形,均為體內水液不得輸化,停聚在某些部位形成的一類病證。


含義:廣義諸飲之總稱。狹義諸飲中的一個證型。


發病機理:主要在於中陽素虛,復加外感寒濕,或為飲食、勞慾所傷,致使三焦氣化失宣,肺脾腎通調轉輸蒸化無權,陽虛陰盛,水飲內停。


辨證:首應根據停飲部位區別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並根據體虛邪實的特點,分辨標實與本虛的主次。


治療:以溫化為原則。有治標、治本、善後調理之區別。
治標:發汗、利水、攻逐(權宜之計)
治本、善後:健脾、溫腎。忌甘肥生冷,戒煙酒,注意保暖。





























 











形質



稠濁



清稀



清液



黏滯



病狀



無處不到,病變多端



多停於體內、局部



每氾溢體表、全身



易聚身半以下



病理屬性



多因熱煎熬而成,屬於陽邪



因寒積聚而生,屬於陰邪



陰類,有陰陽之分



陰邪,每兼五氣為患



痰飲、溢飲、支飲辨證論治簡表(p152)































































分類



痰飲



溢飲



支飲



脾陽虛弱證



飲留胃腸證



寒飲伏肺證



脾胃陽虛證



脾運不健,
輸化無權



飲結於中,
水邪壅盛



飲溢肢體



飲邪壅肺,
肺氣上逆



脾胃陽虛,
水飲內停



特點



胸邪支滿,
心下痞悶,
胃中有振水音



心下堅滿或痛,
或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腹滿



身體疼痛而沉重,
甚則肢體浮腫
,
無汗



咳逆喘滿不得臥,
痰吐白沫量多
,
面浮



喘促氣短,動則為甚,咳而氣祛,痰多,足跗浮腫



一般
症狀



脘脹喜溫畏冷,嘔吐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飲,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體逐漸消瘦



利後為快,雖利心下續堅滿,便秘,口乾舌燥



惡寒,喘咳,痰多白沫,胸悶乾嘔,或伴發熱,煩躁



天冷受寒加重,或遇寒即發,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體振振_閏動



胸悶,食少,祛寒肢冷,神疲,小腹居急不仁,臍下悸動,小便不利,或吐涎沫而頭目昏眩



舌苔



白滑



白膩或黃



苔白或兼黃



白滑或白膩



白潤或灰膩,舌質胖大



脈象



弦細而滑



沉弦或浮



弦緊或弦數



弦緊



沉細兼滑



治法



溫脾化飲



攻下逐飲



發表化飲



溫肺化飲



溫補脾腎
以化水飲



主方



苓桂朮甘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甘遂半夏湯
己椒歷黃丸



小青龍湯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葶歷大棗瀉肺湯



金匱腎氣丸
苓桂朮甘湯



 森林中的祥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