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保健 拔罐療法 簡介



作者: 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楊忠憲

中國傳統醫學包括針灸、中藥、氣功、按摩等,刮痧也是其中一種。而刮痧療法就是運用各種器具,如水牛角板或瓷羹等物,配合潤滑劑等在人體某一部份的皮膚上進行刮摩,主要是以循經走穴並以臟腑組織結構來刮拭。

現代醫學認為刮痧、出痧的過程是一種血管擴張,漸至毛細管破裂、血液外溢、皮膚局部出現瘀血斑的現象。一般由痧的顏色和形狀,可判斷病邪狀況,若痧色鮮紅、痧粒分散表示病程較輕;若痧色暗紅或瘀青,痧粒密集甚至成團,代表病情較重。

刮痧的適應證比較廣泛,可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諸如中暑、感冒、頭痛,腸胃道疾病,例如:便秘、胃痛、腹瀉、落枕。急性腰扭傷、足跟痛、腳踝扭傷,甚至也可以運用於一般的保健。若是用於一般的保健,就比較不會出痧,僅是對經絡或穴道刺激。

正確的刮痧手法與順序,基本刮痧的方向是按照經絡走向,刮痧的方向應做單方向用力,回程不刮;刮痧的力道要均勻,避免力道過大而疼痛。

刮痧療法禁忌證有:年老體弱或久病虛弱者、有出血傾向的疾病、皮膚病變處、皮膚易過敏、皮膚有傷口者、扭傷或骨折腫脹處、心血管疾患、糖尿病患者、過餓或過飽。

刮痧後應喝一杯溫水,以利新陳代謝。刮痧完畢應等十五分鐘,如果有出汗,要及時擦拭,切勿吹風受涼。一般3-7天刮痧一次,避免對皮膚過度刺激。






 


拔罐療法簡介
包克新中醫師主講

拔罐療法是利用拔罐的刺激作用,通過人體經絡腧穴的反射,促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從而達到祛除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本課程介紹拔罐療法的基本內容,適用於本院推拿專業與中藥專業等有關課程,也可作為針灸專業的參考資料。在此網頁中,因限於篇幅,僅為綱要性質的介紹。

拔火罐法
早在晉代葛洪的《肘後方》中,就載有拔火罐療法。當時叫“角法”,因拔火罐工具由牛角做成。起初用於外科手術後吸毒排膿,以後逐步發展到治療風寒痹病、虛勞喘息等外感內傷疾患。其質料也由牛角逐步改進為竹罐、陶罐、玻璃罐等。本法常同針灸配合使用。

火罐的種類
1.竹火罐
用直徑3~7cm粗細的竹子逐結鋸斷,一端去節做口,一端留節做底,削去竹皮,做成腰鼓樣的圓柱形管子,大小可按施術的部位加以選擇。

2.陶火罐
系由陶土做成,口底平滑,形似木缽或瓷鼓。這種罐的吸力大,但易跌碎。

3.玻璃火罐
肚大口小,口邊外翻,有大、中、小三型。這種火罐的優點,在於其質料透明,可以從外面看到吸著面皮膚的變化,易於掌握拔罐後局部反應的程度。

拔火罐的方法
1.投火法
用酒精棉球(或紙片)燃燒後投入罐內,隨後將罐口罩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適於側面橫拔。

2.閃火法
用鑷子挾著燃燒的酒精棉球,在罐子內壁繞一下,隨將棉球抽出,迅速將罐口罩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著。

3.貼棉法
用約1cm見方的棉花一塊,不要過厚,置於95%酒精內浸溼,貼於罐內壁的中段,以火柴點燃,罩於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不受體位的限制,但棉花上所含酒精不宜過多,以免酒精燃著下滴,燙傷皮膚。

拔火罐的程序
先將火罐大小與施術部比量一下,是否適合,然後拿好火罐,擺好適當體位,即可開始拔罐。使用新罐時,須在罐口抹一些凡士林,以免皮膚破損。拔罐時間,一般約10~20min,如患者感到灼痛過緊,可酌情提前起罐。起罐時可用食指輕壓罐旁的肌肉,使空氣透入罐內,罐即落下。拔罐時,皮膚如有損傷,可用凡士林紗布妥為包扎,以防續發感染化膿。

拔火罐的適應症和禁忌証
1.適應証
外感風寒、頭痛眩暈、眼暴腫痛、羞明畏光等症,可在太陽穴上拔之;風寒溼痹、關節痠痛,可在痛處拔之;另咳嗽氣喘,可在背部兩側拔之;腹痛腸鳴、大便泄瀉,可在腹部拔之。

2.禁忌証
凡局部有皮膚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彈性者,不可拔罐;凡血管多、骨凸起、毛髮部、心跳處、眼、耳、鼻、口與乳頭等部位,均不可拔。此外有高熱、昏迷、抽搐,婦女妊娠期間及水腫、腹水、腫瘤等亦不宜應用。

以上治療作用均屬推測,尚待探討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