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多元時代的宗教研究/ Randall Nadeau


那原道教授(Randall Nadeau) 美國德州三立大學(Trinity University, Texas, USA) 國立成功大學 2010/1/4  翻譯:林彥如助理教授(長榮大學哲宗系)
首先,感謝湯教務長銘哲教授、 林朝成 教授、歷史系與宗教研究專案等眾同仁的盛情款待,讓我在國立成功大學講學期間倍感溫馨。我深信透過學術教育的互動,讓參與的諸位同仁、我們的大學、乃至我們的社會,皆能同得益處。我誠摯地歡迎邀請您們,拜訪三立大學,亦深盼將來我能再回到成大,擔任較為長期的教學工作。


此次講題將分為四個部份:


I.宗教於二十一世紀的存續與力量 百餘年前,「現代社會學之父」涂爾幹與「現代心理諮商之父」佛洛依德認為:宗教乃是基於一種「幻想」,因此預期終有一日、宗教將消逝、不復存在。對涂爾幹而言,「上帝」無非是「社會」於宇宙天際的投射:他說道,宗教終將消逝,當人們瞭解到他們的神明,就是他們的社會;
於崇拜上帝之時,僅是崇拜他們自己而已。對佛洛依德而言,「宗教」無非是一種「精神強迫症」: 他預測,終有一日,我們此種「心理疾病」可以獲得「治癒」,不再仰賴想像事物。


於此之前,卡爾馬克思認定宗教乃是麻醉勞工階級的「藥物」(譯註:鴉片),讓他們滿足於奴隸式的生活情況。他也預測宗教終有一日將會消逝,當基層人民「推翻」他們的主人。
2 .馬克思、佛洛依德與涂爾幹的預測是否正確呢?就一方面而言,是正確的。宗教的某些型態已不復存在,或者在過去五十年裏劇烈地衰退。歐洲教會的會員數,相較其於十九世紀的教勢,僅剩下零頭:現代民意調查顯示,英國人少於一成是固定上教堂禮拜的,少於二成半有明確的教會會籍歸屬。類似的現象,可見於歐洲大陸。在美國,雖然超過九成的美國人宣稱相信上帝,但是傳統基督教與天主教教派的會員總數,僅佔美國總人口的少數。在中國與前蘇聯等共產國家中,宗教信仰受到壓抑,以致於大部份中國人與俄羅斯人仍自認為是「無宗教信仰」,即便壓迫宗教的法令已經緩和。超過九成的日本人認定他們自己是屬於「無宗教」,堅信「沒有宗教」。此外,就上述國家受過高等教育人員的信仰調查,顯示了高比例的宗教懷疑主義。儘管傳統型態的宗教明顯地衰退;然而,隨意瀏覽每日報紙或電視新聞即可顯示,宗教仍是今日世界中、毅立不搖與影響廣大的力量之一。在過去一二十年中,我們在每個文化與社會中,看到具有激進政治傾向之宗教團體的爆炸性興起。宗教極端主義正在建立起其龐然動量,並日漸強大。
我們可以看到此一現象出現,在非洲與拉丁美洲的基督教靈恩派,在北美的保守基督教右派,在全球每一角落的伊斯蘭激進派,與在社會邊緣的偏激宗教團體。這些團體不單僅是信奉者日增,其影響力量亦日益茁壯。甚至部份團體開始採用暴力,與其它激進的自我表達與自我維持方式,藉由不斷拓展的決心。今日我們已走到此一地步:宗教極端主義是人類歷史中對文明社會的極大嚴重威脅。因此,文明世界如何回應宗教極端主義,是當前時代的最大挑戰。我們若未能瞭解此一現象,亦未能智慧地妥善回應,人類文明將經歷苦難暴力與社會失衡的日益增高。


II.作為宗教人的人類 馬克思、佛洛依德與涂爾幹的預測錯誤,有著另外一個理由。身為宗教學者,我相信人類就其本性而言,乃是具有宗教性的。宗教是我們作為人類之存在的根本,並在人類生活的每一面向表現出其自身:包括社會性、心理性與生物性等。我從我的老師的老師,即我學術上的「祖父」,伊理雅達(譯註:或譯為伊利亞德),承繼了對宗教的理解。我的指導教授,歐大年,著名的華人宗教學者,乃是伊理雅達於1960 年代的學生;我自己則是歐大年於1990 年代的學生。伊理雅達出身於羅馬尼亞,於芝加哥大學任教,並撰寫數本論宗教的著作,包括其經典研究《聖與俗》。在該書中,伊理雅達論證到宗教乃是普遍的人類現象。他未將宗教局限於人類社會-明顯地,每一社會皆有宗教團體與宗教社群-而是擴展至所有人類。他.道,每一個人皆會在「神聖」與「世俗」間作出基本區分,並在其基本的想法與行為中使用此一區分。就此而言,人類乃是「宗教人」,亦即,人類在本性上是宗教的。主張人類乃是宗教人,並不意味每一個人有著相同的宗教性,或是追隨「同一種」宗教。伊理雅達的論點,乃是每一個人與每一種立場皆有其宗教面向,他們所相信的價值與信念乃是甚為重要,這些價值與信念賦予人生意義與重要性。就此觀點而言,我相信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會有宗教,只要有文化存在,就會有宗教的文化表達。它不一定須要採用傳統宗教的型態。例如,我相信馬克思主義就根本而言具有其宗教取向。國族主義亦然,乃是宗教性地獻身在對自身所屬之國家民族的終極重要性。無神論也是一種宗教。我曾與無神論者對話,他們對其信念的委身(包括對上帝的「不相信」),絲毫不讓給最為保守的基督徒對上帝與基督的信念委身。儒家主義也是一種宗教,在我教授中國文化的課程中,我視其為儒教而授課之:儒家思想注重禮仁價值,看重社會和諧,和相信超自然神明的信仰者,有著一樣的宗教性,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多數的儒家知識份子懷疑鬼神的存在。


我的論點並非僅為與馬克思、佛洛依德與涂爾幹進行爭辯。極為常見的,現代世界的危機常被表達為「宗教」與「反宗教」的衝突-亦即,宗教人士與反宗教人士之間的衝突。此種表述常見於極端宗教團體,例如美國的保守基督徒或中東的激進伊斯蘭教徒:這些團體視其自身為「宗教敬虔者」,餘下的世界是「反宗教份子」,並深信他們參與在對抗「敵宗教團體」的宇宙大戰。如同馬克思、佛洛依德與涂爾幹一般,這些宗教團體對宗教的理解乃是錯誤的。我的看法認為所有
的人類皆有宗教性,今日世界危機的核心,並非是「宗教」與「反宗教」之間的衝突,而是宗教經驗與表達的不同型態之間的衝突。讓我在接下的討論,進一步說明。


III. 對於宗教多元事實的回應
5 .
世界乃是宗教性地多元化。當然,這一直都是真實的,但在現代世界有一重大的轉變:由於移民、旅遊、與溝通系統,如電視、電影與網路,幾乎今日世界的每一個人皆能醒覺宗教的多元性質。此一醒覺乃是相當近期的現象:即便在受過相當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宗教多元的醒覺乃是現代科學時代的產物。今日,99%的全球人口知道他們的宗教信仰乃是許多宗教中的一種。


就我對宗教的理解,宗教多元化乃是多面向的。它不僅包括傳統宗教的顯多元性,例如: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印度教與佛教;更加有著具宗教性之觀點行徑的多元性,包括上述我所提及的,例如:儒家主義、道家思想、國族主義、族裔文化主義、馬克思社會主義等等,甚至「消費主義」、「生態自然主義」、「心理自戀主義」,或是其他個人與社會的信念委身型態。所有這些宗教委身、信念與行為,彼此競爭與相互重疊,且不受限於任一族裔或國族團體。它們的確是全球化且相互關連的。


人們如何回應此一宗教多元事實呢?有三種主要看法:


排他主義 宗教排他主義者堅稱其所屬傳統乃是「正確」或「正統」的道路,其他宗教則是「異端」或「迷信」。排他主義者陳述道只有一種真宗教存在。宗教排他主義者常是不情願於和其他宗教進行互動,其極端型態甚至使用暴力來對待其他宗教行徑。


6 相對主義 相對主義者認知到世界之中存在著關於真理美善的多種標準,卻看不到化解差異的途徑。所有的宗教按照其自身標準,對其信奉者而言,都是「真實的」,因此各宗教之間並無需要、進行互動。宗教多元主義者常是高度的個人主義,且缺乏增進全球和諧或跨宗教對話的願景。


互補性多元主義 宗教多元主義者認知到各宗教之間的實際差異,但是視之為互補的。世界是由既存之各式宗教文化傳統所鑲嵌而成的「馬賽克」,理想上,可形成一和諧關係。互補性多元主義者認知且鼓勵文化多元性,同時尋求建構全球文明的廣闊願景,奠基於宗教文化異之間的意義對話與相互欣賞。


上述三種途徑取向,可適用於所有的宗教傳統,並與「宗教」一詞有關的任何意涵。新世紀來臨之中,世界所面對的問題,並非是宗教之間的衝突問題,而是三種宗教途徑取向的相互衝突。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之間並無衝突。而是在基督宗教的排他主義者與伊斯蘭排他主義者之間,或甚至是在伊斯蘭排他主義者與伊斯蘭多元主義者之間,存在著無法和解的衝突。假若我們期待落實世界和平與大同祥和,宗教排他主義者必須與宗教相對主義者和諧生活,宗教多元主義者必須能夠理解並與宗教排他主義者互動。假若我們未能達成「跨宗教對話」的目標,我們邁向連鎖文明之全球網絡的前景,將不會是光明或和平的未來。


7 .錯失理解此三種根本上差異甚大的宗教行徑取向,乃是嚴重的社會與政治問題。舉例而言,宗教排他主義是無法用暴力方式、加以屈服的。因為暴力正是宗教排他主義的定義性象徵表達之一。這並不是說軍事手段不應被使用:有時使用軍事手段是必要的,假若以明確與精確的方式進行。但是美國對伊拉克的入侵,可能是上一世紀最為嚴重的道德性與戰略性失策之一,因其引發排他主義之宗教暴力的全球擴大現象。我們或許無法在我們的世代看到此一暴力效應的結束,但是我們應當立即開始創造利於跨宗教理解與和平解決衝突的情況處境。接著,我將轉向此一議題。


IV. 跨宗教間和諧的華人模式
IV. A Chinese Model for Inter-religious Harmony
我是華人宗教的學生,特別專研於明代與清代,我在中國宗教傳統中看到跨宗教間和諧的模式。在我於2006 年出版的專書《儒家與道家》(暫譯)中,我論證到儒家與道家並非是「兩個宗教」,而是一單一宗教系統的兩大面向。此一統一系統於明代宗教中描述為「三教合一」、「三教如一」:儒教、道教與佛教。由於我的專書僅針對儒道兩大傳統,我喜歡引用陰陽模型或太極圖式加以說明。太極圖象徵著對立但互補的陰陽力量,呈現動態變化與相互融滲、卻又彼此分立的模式。如同太極圖式,中華文化成功地整合儒家與道家的宗教與哲學價值,將之結合為一和諧的整體,同時維持各自的價值與實踐。事實上,「致中和」乃是一普遍的中國理想,並被表達為儒家與道家的共同最高目標。儒家強調人類家庭與社會的和諧,道家強調人類與自然世界的和諧。就儒道而言,通貫中國歷史,宗教排他主義是極其少見的,宗教相對主義的個體化與分離化之兩種傾向,同受拒絕,但是宗教多元主義並其就對立觀點與實踐的互補性理解,卻得到喜好欣賞。


8 .我相信宗教排他主義與宗教相對主義兩者是危險與威脅的,而互補性多元主義是唯一能夠創造和諧世界的宗教取向。在全人類歷史中,少有文化能像華人文化如此成功地表達互補性多元主義的理想,透過陰陽的象徵形式與三教合一的實行。換言之,我相信華人宗教為世界提供了文化模式。請容許我對台灣的社會政治處境進行簡短評論。我絕對不會傲慢自大或愚昧無知地選邊站。我沒有權利亦無足夠知識,選擇此方或是另一方。但是我知道台灣在社會政治上已經兩極化,特別在今日,或許遠甚於過去歷史的任一時刻。再次,我不會評論其好壞,因為我知道兩極化的形成,有著複雜難解的原因。但是請容許我的簡短評論:三教合一的實行與陰陽互補的二元論,乃是台灣所分享之文化遺產的一部份,早於南方漢人移民台灣之際、在明清時代即存在的觀念與實行。事實上,太極圖可見諸於台灣廟宇與相關的藝術作品。我相信它是中國人與台灣人所共有的象徵;因為此一文化遺產的特殊意義,台灣對中國與世界而言,可以扮演化解宗教文化衝突的特殊模式。特別是,我看見中國逐漸走向「宗教排他主義」的方向-在此不是指涉對宗教的傳統理解(如同基督教或伊斯蘭排他主義)-而是意指中國日益投注於國族主義與消費主義的雙重目標。國族主義與消費主義快速成為中國的新排他性宗教,藐視不屑其他價值途徑。台灣成功地拒絕這些排他主義與各式排他傾向,正因為台灣保留了傳統文化價值,尤其是互補性多元價值。


9 .最後,我要表達對招待我之諸位東道主與我在台灣所經歷之文化價值的欣賞,以此結束我的演講,並邀請大家對本演講提出您的看法與建議。感謝您的聆聽。


http://blog.xuite.net/newton73170/blog/411976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