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體質


了解自己的體質嗎?中國人愛進補,但對補藥的瞭解卻不多。其實進補必須針對不同的體質,不同的虛損程度來做治療。因此首先需了解自己是屬於何種體質,再來對症下藥,這樣才不至於愈補愈大洞。而人的體質,的確是會隨著年齡的增加、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而改變。例如幼年和青壯年體質多偏陽熱,老年多偏虛寒;冰品冷飲吃得多體質多偏寒,辛辣油炸的食物吃得多體質多偏熱。因此想要改善體質,可以先了解自我的體質狀況,再從飲食習慣中改變,將能有助於調整自我的體質型態。


以下為八種體質分析:


中性體質 此種體質的人陰陽平衡,氣血旺盛流暢,臟腑功能協調,身體抵抗力強。主要表現為面色光澤佳、睡眠品質佳、食慾正常、精力充沛、耐寒耐暑。


陰虛體質 主要問題為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口燥咽乾、面顴紅赤。男性主要表現為頻尿、遺精等困擾。


陽虛體質 主要問題為面色蒼白、身倦神疲、氣短乏力、盜汗。男性主要表現為腰酸背痛、性慾減低、早洩陽痿等情況。


氣血虛體質 主要問題為脾胃消化功能不佳。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萎黃、說話無力、四肢無力、常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女性則為經量少、經痛嚴重。


痰濕體質 主要問題為身體中水分代謝功能減退、痰濕停滯在體內的生理特徵。以形體肥胖之人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精神倦怠嗜睡、頭腦昏沉、睡覺易打鼾、代謝能力差、易水腫。這類型的人容易發生痛風、高血壓及腸胃不適等疾病。


瘀血體質 主要問題為氣血遲緩不暢、肺腑功能失調。以身體瘦弱的人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頭髮易脫落、膚色暗沉、有黑眼圈與斑紋。


虛寒體質 主要問題為手腳易冰冷、易疲倦、易腹瀉或頻尿、尿色較淡。


熱性體質 主要問題為全身經常發熱、口乾舌燥、口臭口苦,喜歡喝冷飲,脾氣較暴燥、尿液少而赤黃、常便秘。


寒性體質而言,陽虛型患者常有身寒喜暖、臉色青白、四肢清冷、精神不振、小便清長、大便時稀等症狀;氣虛型患者常有精神疲倦、身體乏力、語聲低怯、常自汗出,動則尤甚、心悸、吃得少等症狀;血虛型患者常有臉色蒼白無華或萎黃、唇甲色淡、頭暈目眩等症狀。寒性體質的過敏性患者,可服用適量人參、黃耆、肉桂、白朮、當歸等,以改善體質的寒性


辨體質,冬令養生進補方有效 九牧林醫家導讀:立冬之後就是冬季,中醫強調冬季需要養生進補。那麼,如何才能調理好身體?如何才能抓住這一年中冬季最佳時機養生呢?冬季養生,這其中是大有學問的。最為關鍵的是,須學會辨清體質。


 


一、什麼叫做人的體質? 中醫認為,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加上後天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的。這是人體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以及形態上相對穩定、固有的特性相關。中醫學認為,人體的體質,反映了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的盛衰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


二、 如何判斷陽虛體質呢? 一般來說,陽虛的人通常都有怕冷、手腳冰涼、精神萎靡不振,大便稀溏,甚至是完穀不化等症狀。因為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功能不同,其表現的症狀各不同。


怕冷、手腳冰涼,是陽虛者最主要共性表現。人體的陽氣,就像自然界的太陽,溫煦著整個機體,當你缺乏陽氣之時,必然感到手腳不暖和、怕冷。完穀不化,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整吃整拉。我們把食物消化過程,比喻成煮飯,胃腸等器官就是煮飯用的鍋,陽氣就是煮飯用的火,沒有,飯就煮不熟。沒有陽氣,人就會整吃整拉


提示:陽虛表現在舌淡而胖,或有齒痕。日常生活中,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些人的舌頭兩側不平,有牙齒痕跡,這是陽虛表現。


中醫認為,當人陽氣虛衰時,會導致水液蒸騰降低,體內就有多於水分蓄積。陽氣不足,細胞的生命活動則會衰退,就可能出現精神不振的現象。 


三、如何判斷陰虛體質呢? 一般來說,陰虛體質的人,通常是體形較瘦小或瘦長;肢體十自熱、手足心熱;皮膚較明顯偏乾,容易生色斑、早衰,或偏油容易生痤瘡;面部常有烘熱;不耐夏熱秋燥;大便偏乾或秘結,小便短黃。性格多急燥易怒,情緒波動;睡眠時間短;時有熬夜。
提示:陰虛體質常見,體型屬於消瘦型;經常覺得嘴巴幹,喜歡喝涼水;手心,腳心常發熱,到下午臉會發熱發紅,手汗比別人多;耳鳴,腰腿常覺得酸軟無力;晚上睡不著,白天想發火;便秘,大便乾少,要吃藥才能正常,小便黃少。


四、五臟陽虛是啥症狀?當人體的五臟陽虛時,每個臟器的表現就呈顯各自不同。


1)心陽虛 除了通常陽虛,都會有的症狀外,還有心悸、心慌、憋悶、心前區疼痛、失眠多夢、心神不寧、易悲傷等表現。


2)肝陽虛 會出現頭暈目眩,兩側肋下不適乳房脹痛,易驚恐或情緒抑鬱等表現。


3)脾陽虛 可以出現食慾不佳,噁心、打嗝、噯氣、大便稀溏不成形等症狀。


4)腎陽虛 會有腰膝酸軟、多次小便或不通、陽痿早洩、性功能衰退等表現。


5)肺陽虛 通常表現出咳嗽、氣短、呼吸無力、聲音低且少言、氣懶等症狀。


如何調整體質..使自己更健康呢?


體質決定什麼人得什麼病 「體質」往往決定這個人對某種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產生的病變類型的傾向性;也就是說這個人容易得什麼病,和容易有什麼結果,和體質有絕對的關係,例如:氣虛者容易感受風寒、腸胃不好者易傷食、體熱者容易發燒,這些理論在中國古老的醫書中就老早有寫明。


遺傳、環境因素、年齡、飲食、疾病及性生活,是形成體質的六大因素。現代免疫學證明,遺傳是天然非特異免疫因素中最明顯,且作用較強的一個因素;至於大環境的影響,像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多潮溼氣候變化大關節疼痛及過敏性鼻炎特別多;人體氣血及內臟盛衰與年齡有關,體質也會跟著從壯年以至衰老而變化;另外,飲食對體質的影響是明顯而肯定的,例如病人常抱怨,吃了橘子後手腳冰冷,冬天吃白菜白帶會增加……,這都是飲食造成;疾病與體質則是互為因果關係,例如女子生產時大出血,未能及時補充,往往導致日後氣血二虛,長久抽菸者氣管較弱,容易在老年變成肺脾腎三虛;現代醫學認為性生活可令人情緒放鬆,精神愉悅,但過與不及皆可影響體質。根據中醫理論以及臨床觀察結果,將體質分為七大類型。


體質分型:陰陽寒熱虛實氣血


體質分型是以中醫辨證觀點,依陰陽、寒熱、虛實、氣血而分;不足者偏衰、有餘者偏盛;這樣的分型與發病以後正邪相爭的類型及論治原則是相應的,偏盛體質易實常宜瀉、偏衰者易虛常宜補法。痰溫體質與瘀血體質所表現的痰濕與瘀血現象是臟腑疾病的臨床表現,也是臟腑的病理變化產物,是比較特殊而令一般人疏忽的特異體質;發病後常是虛實夾雜,但以實為主要見證,但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古人說「久病必瘀,怪病多痰」,提醒大家多注意。


如何調整體質? 《黃帝內經》中談到「上工治未病」,以現代醫學可以解釋為預防醫學的一個手段,調整體質正是將人體健康狀態,經由辨證,並藉由飲食、運動的生活方式,讓身體達到更健康狀態,中醫也稱為「致中和」的「養生」方法。


很多人以為小孩才要調體質,那是錯誤的觀念,每個年齡層都會因為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不當,而使體質有所偏頗,因此才需要藉由藥物及生活、飲食習慣,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態,才會使自己的有生之年活得健康快樂!


科學用膳 養生16字口訣近年來,國內外吹起飲食養生熱潮,別以為東方中醫是落伍的觀念,但其科學用膳養生法,可以簡單十六字「有粗有細不甜不鹹、三四五頓七八分飽」來表述。中醫養生,提倡粗糧與細糧搭配,粗糧如玉米、黃豆、紅薯之類,細糧則是粳米、麵粉之類。三四五頓,是指每天吃的餐數;七八分飽,則是經過歷史檢驗的長壽經驗。古今中外,七八分飽的飲食方式,是公認有效的延年益壽辦法,與現代的「熱量膳食」原理相近。


所謂七八分飽,有兩種衡量方法。一是離開飯桌時還有點餓,還想吃;二是未到下次進食時間就有飢餓感。中醫有養生格言謂「若要身體安,常帶三分飢和寒。」這句經典名言已被無數長壽者所證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